“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刘二牧传》
刘焉建议恢复牧伯制时,说出了上面这番话,从历史资料来看,他所说的也是实情。说这话的时候,是在汉灵帝中平五年。
但是我们应该有个印象,汉灵帝是出了名了昏聩,他做过很多荒唐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在西园明码标价、公开卖官。
据《后汉书·孝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曰:
“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最有名的两起卖官事件,就是崔烈和曹嵩。据《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个太尉,正式任命的时候,灵帝对身边的人说:“悔不少靳,可至千万!”
为什么给崔烈打折呢?因为崔烈时任廷尉,以廷尉升任太尉本就是常规操作,而且崔烈素有清名,属于“以德次应选者”,所以才打了很大的折扣。
同样是太尉,曹嵩却花了二十倍的价钱,崔烈死后,大死农曹嵩继任,据《后汉书·宦者列传》:“(曹嵩)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
在当时,花钱买官可谓习以为常,段熲、張温都是能臣,都曾经因功担任太尉之职,而升任之前还是要先往西园送钱。
如此公然巨资买卖,这些买官的人上任以后,自然会想尽办法回本,当然会紧锣密鼓的盘剥百姓,汉灵帝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
我化用易中天评价嘉靖的一句话:“嘉靖是个混蛋,但不是个傻子”,汉灵帝当然也是个混蛋,但他同样不是个傻子。
灵帝曾问侍中杨奇:“朕何如桓帝”,杨奇对曰:“陛下之於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灵帝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言语却充满赞赏之意:“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后来杨奇出任汝南太守。
汉灵帝之时天下骚乱,可观灵帝的应对举措,知他并不是一个毫无见识的人,自然不可能不懂卖官的坏处。
更奇怪的是,清流士大夫虽然对买官者嗤之以鼻,但是对卖官之事本身却并不见有什么反对。
事实上,如果我们知道灵帝卖的都是什么官,就会发现这个事情还是挺好玩的。《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
“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由此可知,最开始卖的只是关内侯、虎贲、羽林,关内侯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爵位,而虎贲和羽林是负责宫廷宿卫的,本来就是由“六郡良家子”充任的,并没有太大的实权。
可见最初的西园卖官,是在尽可能不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和明清以后的“捐官、捐功名”相似。
因为尝到了甜头,才偷偷的让人去卖公卿,可知最初并不是公开的行为。崔烈买太尉的时候,还要通过宫里的“傅母”,才能把钱送进西园里。
后来,因为宦官窜弄着灵帝修宫殿,皇帝极度缺钱,才公开的“卖”公卿,甚至干脆把官员的任命当成了买卖来做。
据《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记载:“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也就是说,所有被任命的官员,都要先到西园问价,交了钱之后才能上任,所交的钱称之为“修宫钱”。这可就不是买官了,而是强行分派,只要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就要先交钱,允许讨价还价,但是拒绝接受任命是不行的。
司马直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因为有清名,给了个三百万的优惠价。司马直说:“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所以称病辞官,回乡途中上书劝谏灵帝,然后服毒自尽。
灵帝深受触动,所以暂时停止了“修宫钱”。
这件事的荒唐就不必说了,但是荒唐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种巧妙的分寸。
对于售卖的官职,除了没有实权的关内侯、虎贲、羽林以外,对于公卿的售卖任命还有比较有原则的。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卖出的公卿来说,只有具备担任公卿的资历和能力,才有买公卿的资格,而且能力越高、名声越好的人价格越优惠。
曹操的父亲曹嵩,以大司农升任太尉,虽然不合常理,但曹嵩至少还是九卿之一,具备一定的资历。而且《续汉书》说他“质性敦慎,所在忠孝”,可见他虽然没有清名,但是在品德上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连这样一个人,想要升一级买个太尉,都要花费一亿钱的巨资,可见官不是什么人都能买的。而且,曹嵩花了一亿钱买来的太尉当了多久,从中平四年十一月正式接任,到次年四月就被罢免,满打满算也不到半年时间。
最关键的是,在此期间曹嵩不见任何建树,想必也就是做了五个月橡皮图章而已。既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而且还能随时罢免,还能赚到一亿钱,这也不失为是一个好买卖。
而且曹嵩买个太尉,无非是为了混个名头罢了,当多久其实并不重要,所以这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也正因为如此,西园卖官虽然名声很坏,但是却并未造成太坏的影响,也没有太多人进言反对。
真正造成坏的影响,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是对于太守、刺史的买卖,所以刘焉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
刺史、太守作为封疆大吏,直接对天下百姓进行统治,也是最容易盘剥的百姓的人,所以对这些官职的任命,如果不慎重则会引起很坏的后果。
所以,汉灵帝公开卖官,自始至终没有卖刺史、太守。但是因为宦官当道,口含天宪,很多人都通过贿赂宦官,来出任刺史、太守这样的封疆大吏,到任之后又玩命的盘剥百姓,这才导致了四方兵寇,一发而不可收拾。
老百姓痛恨宦官、清流大臣痛恨宦官,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资治通鉴·卷第五十八》记载:“交趾土多珍货,前后刺史多无清行,财计盈给,輒求迁代,故吏民怨叛。”
《后汉书·刘焉传》记载:“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
类似的记载,在史书中俯拾皆是。同样是“卖官”,皇帝只是为了贪财,多少还有些顾虑,可宦官却是唯利是图,不计后果。读史者,不可不留意。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笔扎
《三国志精解系列》第2篇
【原创内容】作者:抱一散人 王玄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