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考试,成绩不错,有幸获得了在英国布莱顿大学学习的机会。在英国留学期间,与英国Carolchick一家共同生活,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无论在英语语言方面,还是在深层次了解英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以及英国的文化教育方面,我都得到了颇多收获。
英国的国食 Fish & chips饮食广角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上,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终年雨雾天气较为常见,尤其春季。气候虽好,但土地贫瘠,因此,土豆就成为主要农作物。英国人戏称土豆是他们的国食(national food),其实一点也不假。在英国,土豆的吃法花样多多,如土豆泥、土豆块、土豆条、土豆片、整烤土豆等等,层出不穷。英国本土最为普遍的名食“鱼块加薯条(fish and chips)”的主角就是“土豆”,以条状为胜,类似中国人眼中的KFC炸薯条。
对英国人来说,一日三餐中,晚餐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称之为dinner(正餐),而不是supper(晚饭)。我最为留恋的,是与英国人共进晚餐时候的气氛,这时候我和其他的留学生可以跟房东一家人边吃边喝边聊,这样的场合很能促进我们对英国风土人情的了解,也促进了留学生与房东之间的情谊加深!
英国人非常热衷烧烤(barbecue),但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液化汽灶上摆放一层特别耐火的小石头,上面盖上金属网罩,网罩的一半上面铺着锡箔纸。网罩上烤肉类,锡箔纸上烤蔬菜类,如洋葱、洋芋。烤熟的肉食也可以摆放在锡箔纸上保温。
五月的天气晴朗而凉爽,房东和我们几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后花园烧烤了几回。第一回就出了事故,男女房东如临大敌,弄得我们全都紧张兮兮,不亚于遇上了天崩地裂。事情是这样的,烧烤的灶具原本就摆放在房后的屋檐下,男房东就直接在屋檐下打燃炉灶,开始那天的烧烤。当烧烤进行几分钟后,女房东突然大叫起来,冲她丈夫说:“哦,我的天哪!油烟把房屋和窗户弄脏了!快!快!快熄火!怎么办哪!明天我们得清洗窗户了。”其实,窗户并没有弄脏,因为英国的食物本来就没有什么油烟,可是他们却为之懊恼,他们讲卫生的程度远远在我能想象的程度之上。
循规蹈矩
有人说,英国是一个陶冶性情的最好去处,无论多么性急的人来英国后都会磨练出好耐性,因为你得循规蹈矩。英国人的循规蹈矩是出了名的。你绝不会看到在拥挤的地铁里有人因为磕磕碰碰而争吵或抱怨,也不会看到人们乱穿马路,在公共场所一切都是井然有序。这里的人们办事刻板,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当然办事的速度稍微慢些也就显得不碍事了,尤其是服务行业。银行会把你申请的信用卡寄到你的住处,分几次邮寄,卡邮寄一次,密码邮寄一次,存款单邮寄一次,以确保你的财产安全;上超市、等公交车你都得排队;公交车总是按照站点时刻表上标明的时间准点行车,决不提前启动,哪怕半分钟。
刚到英国,房东就为我做“中国菜”,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他们的心是诚的,不过他们太执着,得知中国人喜欢noodles(面条)后,便经常用微波炉为我做即食面。我说英国的橘子好吃,他们便一连好几个月给我吃橘子……直到我说,苹果也不错。
很有趣的是,房东在屋后园子里种豆角,要支竹棍架子,先支起了12对人字形架子后,他就用一跟长竹棍做顶部横梁,要捆系12个结子,男房东尼可非常卖力,也非常吃力。我就提出建议,先在首尾捆系两个结子,这样就能够将整体框架相对固定下来,然后再逐一捆系中间的10个结子,肯定轻松许多。可是,他却非常认真地说:“No, you must do it one by one.”(做事必须一步步按顺序进行。)于是他按顺序捆结。系到第三个结子时就出现问题了,横梁不听使唤,它根本不走直线,怎么努力也做不好!越是往后操作越发困难,可想而知。英国人就是这样循规蹈矩,不管效率有多低。
有一次,我们在利物浦的一家中国店买肉。我们只需要买半公斤,可是店里的肉都是成块切好的,没有少于一公斤的。我们与店员(英国人)商量,让他切一块小的卖给我们,没想到他死活不肯,说“It’s not allowed.”(这是不允许的)。后来店主(中国人)过来解释道,英国人就是这样,做事很原则,很呆板,然后象做贼似的偷偷割了一小块给我们。
魔力超市
在英国的留学生,一周至少会去一两次超级市场。超级市场遍布全国,规模都很大,商品非常全,里面几乎可以买到你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日用品和食品。
自动化的货存控制使超市货物的价格经常发生变更。
每天晚上,全国的连锁店会将当天的销售记录上传到总部的电脑中心,经过计算,估计出第二天的每一家分店的每一种货品的需要量并决定对某些商品降价,几乎每天推出不同的特价商品。
英国超市对肉也很讲究,不同的部位分得清清楚楚,包装在一个个小盒子里。通常牛肉比猪肉贵,而猪肉又比鸡肉贵,但重要的还是看不同的部位,比如说,肉鸡的胸脯肉是最贵的,要比鸡翅和鸡腿贵许多。
奶制品大概是英国最便宜又是最好吃的食物,不但是牛奶便宜,与牛奶相关的如巧克力、Yogurt(酸乳)等也较为便宜,牛奶多为脱脂、半脱脂的。据说,从牛奶中脱出来的脂肪拿去做成诸如黄油的东西,从而获取更高额利润。所以,你发现脱脂牛奶比瓶装水便宜就不足为奇了。
大一点的超级市场,都会有来自各国的食物,当然也少不了中国食物。如果你住的地区,来的中国学生越多,中国食物也会越多,这便是英国超级市场的Micromarket(微观市场调查)的结果,遍布全国的连锁店并不是卖同样的东西,完全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定。
英国男人偏爱超市 9在英国各大超市,各种商品,尤其是男士们喜欢的东西,标价大多带数字9。譬如,一盘席琳·狄翁的CD碟标价就是£16.99;一双名牌Clarks皮鞋标价就是£49.99。我问男房东,他说不清为什么。再问女房东,她说:“这是因为男人的本性所致,总是被假象迷惑。看到£4.99就硬当成£4。不象女人,我们会把£4.99看成£5。”
所以,同样是£4.99的物品,在男人的眼里(4镑多点)总是比在女人的眼里(5镑)要便宜,所以花钱买下这件物品,男人比女人就要果断些。
文化特色
英国因其古老的历史而有许多的名胜古迹,那些古老而优美的建筑往往会以它们的豪华和优雅而让你为之震撼。值得光顾的地方可以总结为城堡、宫殿、大学和教堂。我们去了温莎城堡,也去了白金汉宫殿,还去了牛津和剑桥,还有圣保罗教堂以及布莱顿当地的众多小规模的教堂。
剑桥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学府。不止是校园环境一流,人文环境也一流。康河流水清清,两岸垂柳依依,真如徐志摩先生诗里所写“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剑桥大学城没有围篱,没有门户,四面都向莘莘学子敞开着。不过,待我们进了这大学城后才发现,有的大学不可以随意进出,是要花钱买门票的,3至5英镑不等。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了亲身体验一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几个中国学生租了一条小船,在康河上畅游了一番。毕竟不是徐志摩,达不到他诗人独有的人世通灵的境界,我们只可做凡俗洒脱之事……泛舟康河之上,我们随性齐声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唱得那般豪迈,情激声昂,竟然多年不曾唱起的老歌,那一刻,却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那震撼人心的效果,绝不负于徐志摩的诗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荡桨泛舟,也不带走康桥的云彩,带走的是康河两岸学子们的掌声与喝彩。其实,我们能带走的,也只能是他们的掌声与喝彩吧,因为他们未必听懂了我们的语言,恐怕仅仅是因了我们的激情给他们长久压抑的心态增添了些色彩。
英国最为突出的文化象征应该说是宗教信仰。
英国以基督教为主,无论在大城小镇,还是乡村,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你都能看到各式教堂。宗教教育是英国学校的必修课,就跟我们国家肩负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课一样。
到英国读书,教堂是一定要去的。那是一个练习英语的好地方,也是深入了解英国生活的好地方。不要以为英国的教堂千篇一律,气氛都是严肃而压抑的。其实有一些教堂做得非常好,为了吸引更多的年龄层次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采用西洋打击乐器,由流行音乐人演唱,唱耶稣,唱上帝。比如在BrightonCity我们中国学生常去的Church Christ of the King,就非常火爆,在这里不仅可以练习口语,交朋结友,还可以欣赏激动人心的动感音乐。
因材施教
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她的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种类齐全,结构完善。
英国不仅云集了世界上最著名、最古老的学校、学院以及大学,而且不乏有全新式以及最富创新性的院校。高等教育起源于700多年前,无论是科研质量还是毕业生质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一直享有盛誉。校园大多坐落于城市,或高地、湖区、海滨,或是乡村、老工业区等等。英国的教育观念是:因材施教。
英国的教学比较严谨。课程设置简单而紧凑,没有任何与专业关联不大的课程。不同的学科考试和作业量也不同。总体来说学习十分紧张,熬夜是家常便饭。规定交作业的那天老师办公室里通常会出现很多憔悴的脸,一看就知道是熬了一个个通宵。假期也只有圣诞节时的3周和复活节(3月中旬到4月中旬)的一个月。
学习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有点像是“师傅领进门”,他们为学生介绍各种相关的理论体系和观点,有时候也侃侃而谈个人的一些观点。而在他们眼里不会有什么标准答案,他们会教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前人的思想,勇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英国的教学中,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方法往往比那个问题的答案本身更加重要。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对老师来说是学生身上最可贵的东西。
而英国高等院校,正式的授课也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但正式授课的频率和时间长短因不同的课程变化差异很大,授课只是提供课程中比较特殊的信息。大多数学生记笔记但不可能记下所有的东西,只能记下一些重要的信息,余下的在课后凭记忆再进行补充。学生必须一下课就追记,否则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再去记起。
学生多是自学,做大量的作业。他们特别强调,学生必须通过自学来帮助自身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老师永远不会告诉你要做什么,只会为你给出一些意见,一切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而习惯了由老师来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的中国学生在获得如此巨大的“主动权”后会有些无所适从,但渐渐地就会体会到这种自主的教学方式的乐趣和益处。
当然,我的留学经历已随时过而境迁。当今的世界已有诸多变化。也许,孔子学院在英国的日趋繁盛,定会改变一些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甚或思维模式。这是大势所趋,连同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就如是说:“当今天出生的孩子们离开学校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所以现在是应该拓展我们传统的思路,不要只注重法语和德语,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们学习中文。”
故此,今天去英国留学的学子们在英国的所见所闻或许是另一番样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