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8期“秋”专题活动。
客居他乡二十多年,从太行山下的小城市,直到西南的大山城,最让我念念不忘还是故乡的秋天。
记忆里故乡的秋天,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也像一首欢快的交响曲,不知多少次出现在自己的梦里。
故乡的秋天,清晨笼罩着一层薄雾,路边的青草挂着露珠,像是一幅刚刚铺开的画卷,也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刚刚拉开序幕。印象中,故乡的秋天晴天居多,随着太阳上升,薄雾消散,瓦蓝瓦蓝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天高云淡风轻。大地也像是一幅巨大画作,揭开了他的神秘面纱。黄色的土地,红色的高粱,绿色的红薯地,白色的棉花地,蓝色的水面,共同构成了五彩斑斓的画作,大自然像是一位艺术天赋极高的画家,装扮着大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花生、高粱、红薯陆续成熟,勤劳的农人走进这五彩斑斓的画卷,成为画卷中一个一个小黑点,既让画卷变得灵动起来,又享受着收获的喜悦。故乡的秋天,在我孩童时期的记忆里变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小时候,跟着父母收花生,父母在前面翻土,挖开花生秧,抖落泥土,放在地里吹着风下,晾一下。年少的我坐在地上,用小手将一个个花生摘下,鼻子里满是泥土的芬芳,偶尔觉得肚子饿了,直接剥开花生,享受最新鲜的气息,几口下去,嘴里就填满牛奶般的花生浆。有的时候收红薯,父母先是把红薯秧割掉,整理成一大捆,那是猪最喜欢的食物,紧接着又挥动镢头翻土,随着镢头上下翻动,随着父母的脚步,两人身后的地垄上出现一个个红红的“小胖子”,年少的我,跟在后面把红薯捡到框里装车。地里劳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吃到最新鲜的食物,红薯也不例外,记忆里,刚挖出的红薯,生吃起来是那么甘甜可口。关于红薯最好的味道,还是和小伙伴们一起烤红薯,多了一道工序,红薯的味道有了质的变化。那时候烤红薯,一般都是偷红薯,在孩童的眼里仿佛偷来的红薯才是最香的。好在农人们一般都比较慷慨,没有过多地计较小孩子们的偷。偷到红薯后,几个小伙伴就在野外捡些干草枯枝,生起一堆火烤红薯。最开始就是直接把红薯扔到火里,往往烧成了黑炭,后开慢慢学会,等火熄了之后,把红薯放到带着火星的草木灰里焖熟。撕掉黑色的表皮,琥珀色的红薯冒着腾腾热气,咬一口香甜软糯,那味道完全胜过城里专业的烤白薯。再到后来进化到用泥裹好红薯之后再烤,烤红薯的味道更加香甜软糯。故乡的秋天,在记忆里,很大一部分味道就是这香甜的烤红薯。
上学和农忙之余,最喜欢的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秋天的田野里疯跑。农村的孩子没什么玩具,秋天的田野里各种小动物就成为最好的玩伴。故乡的秋天,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又化身成为一首欢快的交响曲,时刻回响在耳畔。交响曲里,有蟋蟀的叫声,有蝈蝈的叫声,还有野兔跑过草地的簌簌声。记忆里最喜欢的是蝈蝈的叫声,小时候最喜欢的也是蝈蝈,叫声清脆。几个小伙伴经常一起在田间地头的草丛里抓蝈蝈,抓到之后,就地取材,随手用高粱杆扎一个架子,把蝈蝈捆在上面,然后一起比较谁抓的蝈蝈体型大,谁的蝈蝈叫声大。还有一种类似于蝈蝈的小动物,叫声没有蝈蝈那么清脆,土话叫蚴子,能抓到蚴子,小伙伴们也很兴奋,不为它的叫声,只因为蚴子肚子里黄黄的籽,烤熟了吃,既香又有营养。回忆起来好像也有几十年,没听到蝈蝈的叫声了。
走得再远,离开得再久,也忘不了故乡的秋天,如画如梦如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