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孔子在卫国看到一位世家公子名字叫荆,这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包括他的思想观念和修养,都值得推崇。譬如在修缮房屋这件事上来说,刚刚开始有一点可住时,他便说,将就可以住了,不必要求过高吧!后来又扩大一点,修好一点,他就说,已经相当完备了,比以前好多了,不必再奢求了!后来又扩大充一点,他又说,够了!太好了!
孔子讲这件事,初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卫公子做得到,我们大家都做得到。其实一位位高权重的世家公子,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至少说明他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哲理。
唐明皇时,安禄山作乱,唐室将垮的政权,几乎是郭子仪一个挽救的。他退休后,皇帝赐他一个汾阳王府。在兴工建筑的时候,他闲来无事,拄一拐杖,到工地上监工。吩咐一个正在砌墙的泥水工说,墙基要筑坚固。这名泥水匠对郭子仪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郭子仪听了他这番话,拄着拐杖走了,再也不去监工了。这个泥水匠讲的,是祖孙三代的实际经验,而郭子仪听了以后,就想透了人生的一个道理,终于变通达了。
据说出在清代康熙、雍正间的桐城人张廷玉,是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刻把这件事写信告到京里的相爷,希望能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张廷玉看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诗寄回来,这首诗说:“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成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的总管于是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那个邻居看到张家居然退让了三尺,他也让了三尺出来,于是留下了六尺空间,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
从此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之所以讲到一个世家公子的生活,能够修养到“知足常乐”,只求温饱,实在是很难得的。像这样修养的人,如果从政,就不会受外界环境的诱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