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化·传承读书人物
行走千年|28.老庄思想的时代启示

行走千年|28.老庄思想的时代启示

作者: 天眼官微x江湖布衣v西天禾 | 来源:发表于2018-01-07 08:46 被阅读58次

    首先,老庄者,非《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高老庄也,乃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和庄子。

    当然,此老子也非你家之老子也,乃是李耳先生也,道教与民间信仰俗称之太上老君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争霸,彼此混战不已。在这个中国由奴隶社会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的年代里,士人们纷纷游走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或凭借自己的巧舌如簧,或借助自己的过人谋略,以此建功立业,封侯晋爵,成为人上之人。但同时,在这个争名逐利的骚动时代,也有些士人安于贫困,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虽然他们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但他们的学说依然为他们赢得万世清名。他们就是被后世合称“老庄”的老子和庄子。

    哲人已逝,思想长存。老庄生活的年代早已远去,对老子和庄子的记载也多有模糊和分歧之处,甚至其出生之地和终老之所都各有说法。但是,老庄所创立的道家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普通中国人的血液,其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等方面无不发现道家学说的影子。在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精神压力加剧的今天,老庄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社会团体管理方法,“贵己养生、清心寡欲”的豁达生活态度,“顺应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都给当今国人诸多启发,亦为众多外国人所推崇。

    “无为而治”的社会团体管理方法

    “无为而治“是老庄学说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做事要遵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要遵循自然,而遵循自然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无为而治”。

    由于时间湮灭,年代久远,老庄“无为而治”的本意可能已无从知晓,不同时代的人们也对“无为而治”做出不同的解读,进而做出各自不同的行为实践。时至今日,在强调“和谐、秩序”而又富于压力的当今社会,“无为而治”启迪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无为而治”从字面上看是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似乎近于无政府主义,而与现代管理扯不上边儿。但是现代社会里,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无所作为,对一切听之任之,那所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国家或企业乱套崩溃,管理者离下台也就不远了,因此这样去理解“无为而治”实在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然而实际上,老庄主张“无为而治”是有其深刻涵义的,“无为而治”绝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应该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政府行为和社会控制,而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和社会控制的性质、程度和方式,反对不必要的、不适当的的作为,反对盲目或者过多的指令干预和摊派指挥。

    老子曾这样评价政府的行为: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老子》十七章) 庄子也指出: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庄子•箧》) 在老庄看来,老百姓自有“常性”、“天放”,无须统治者干预就能生活的很好,而统治者过多的干预只能扰乱老百姓的生活。

    在老庄心目中,最好的领导人实行“无为而治”,尽量不出风头,尽量不发号施令、指手划脚,不轻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政府,老百姓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知有之”) 。老庄以为,实行这样清静无为的政治和管理,反而会收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至于那种时时要表现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希望人民感恩戴德进而“亲之誉之”的政府,正是儒家求之不得的理想政府,而以老庄的标准看来却是不够自然的,已经是干扰人民生活的多事政治了。以今观之,老庄式的“清静无为”,不是彻底放弃人为,而是只保留最必要、最有效的政府功能,而将不必要、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让社会依靠本身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调谐功能而自发地达到最佳状态。

    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无为而治”同样可以给人以启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发展趋势,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力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手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领导者则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这种方式貌似无为,实际上更加有为,更有效率。

    “知足知止、清心寡欲”的豁达生活态度

    在老子眼中,“道”是和谐的,它追求过分的圆满,不走向极端,天地万物也正是效法“道”的这一特质才能去故迎新,实现新陈代谢。老子有言:“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不盈”即是不要超过事物的极限,不要走向极端。 “知止可以不殆”,只有把握好行为做事的度,考虑事物所能承受的极限,而限制或者杜绝自己有可能过火的行为,才能避免因为“妄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知足作为知止的前提条件,它的实现必然要求人们对物质财富的享受要有限度,适可而止。老子反对过分地追求物财富。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量腹而食,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衣足以盖形,适情不求余”。按照老子的意识,只要能满足自己健康生活的基本所需,就不应该贪恋过多的财富;如果一味对物质财富的不知足,很有可能会给自己招致灾祸。

    在名利方面,老庄也要求有所知足,反对过分地追求名利,避免“丧己于物”,或者成为“倒置之民”。老庄主张在生活方面要顺其自然,从容豁达地面对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以使个人的生活更加轻松愉悦,而不要把钱财和名利看得过重,更不要它们当做人生的终极目标。老子在提醒人们不要为名利所左右时说:“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名利终究是身外之物,其得与失毕竟不如身体的得与失更加致命和重要。庄子以“无己”、“无功”、“无名”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名利是人们相互争夺倾轧的“人间凶器”,他说:“名也者, 相轧者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但实际上,老庄所谓的“知足知止”并不就意味着不再追求进步,而是人们做事要有个“适度进步”的观念。老子“知足者富”、“知止可以不殆”的观点可以告诉我们,要想维持生活和精神上的富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事物自身的限度,克制或限制自己对物质财富和名利的过分追求,适可而止。我们知道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的欲望可以是无限的,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的欲望并非无止境的;另外,当物质生活和能获得的名利达到一定界限的时候,精神生活在个人的幸福感上的影响也就会更加明显,这个时候的人们往往会注重精神生活,甚至会转向一种返璞归真的如老子所言的婴儿般的朴素简单的状态。而在老子看是,这个状态正是人们最真实的存在。

    现代生活节奏快捷,人们奔波忙碌,承受着各种压力,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上的。以老庄“知足知止”的观点看,现代人的各种压力中,许多都是自找的,人本来可以换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生活,却偏要选取一种更为艰难和痛苦的活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般概括。人类社会往往以一个人财富的多少和名望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的人生成败,而在社会中的人东奔西跑,往往不外乎追寻更高档的生活,更高的声誉。于是,各种压力纷至沓来,食饮无味,坐卧不安,心神不宁,华发早生。其实,人们本来可以活得更为轻松惬意。如果我们不把个人财富和名利看得过于重要,像老庄那样“恬淡为上,知足知止”,从容应对人生的一切,诸多的烦恼和压力又怎么会不请自来呢?

    实际上,老张这种“知足知止、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平常心”所谓异曲同工。平常心是一种生活智慧,它对于现代人缓解各种社会压力、协调敏感绷紧的人际交往,乃至在在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仍能保持内心宁静和平和,都是一种十分有益的生活指导。

    同时,“平常心”并不是说让人放弃努力、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认清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不勉强、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平常心”不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却往往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竞争激烈的体育赛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那些心理包袱沉重的选手常常手忙脚乱,忙中出错,而“平常心”者却能挥洒自如,最后勇夺桂冠。

    这一点上,“平常心”的智慧也和老庄思想一脉相承。

    “顺应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老庄主张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处理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在老庄看来,人和自然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彼此间互相联系和影响着。大自然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即使是普通的一个山坡、一条河、一棵树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人们应当自己的行为控制在合理、适当的范围内,不要轻易地破坏大自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否则就有可能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首先,老庄以为人和自然并不是对抗的关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主张,在人们出于生存发展而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并遵从大自然的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而不横加干涉,肆意破坏大自然;人生天地之间,其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自然万物,而是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就应当注意与自然万物保持和谐,尽量不去影响和破坏大自然本身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不会扼杀大自然的生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否则,如果人类“妄为妄作”,对自然界过分掠夺和破坏,势必会危害人类自身。庄子还说“天以万物悉生出为富足”,他把万物是否“皆得生息”,也就是是否处于自然状态看作是否大自然富足的标志。

    同时,老庄主张以审美而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自然。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说:“天有大美而不言。”他们认为,事物的自然状态是事物本身最好、最合理的状态,在没有强烈的人类行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万物通常都能够以它最佳的状态存在着,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变化速度和最稳定长久的持续性。

    由于天地万物出于自然状态是最美的,庄子反对“以人灭天”,提出“万物不伤”的说法。他认为生命由自然所赋予创造,而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和“道”的化生物,理应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不能因为某物有用而对之随意摧残破坏它原来的自然状态。人应该抛弃那种人在大自然中的生命优越感,自觉地探寻“天人合一”的道境,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自然之大美,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畅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老庄所谓“与天和”“与人和”的理想状态。

    最后,老庄所言之“知止”不仅可以用在个人的生活方面,同样也可对环境资源的“知止”。

    庄子说:“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己善者,是以大乱。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奕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去性。”庄子认为,自然秩序之所以经常被弄得大乱,就在于人们不知道“知止”,所以,他强调人们在利用自然万物时,要有知足的开发观念,要懂得适度,适合而止,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反观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以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没有把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只顾眼前的利益而盲目、肆无忌惮地砍伐森林、开发矿产、排放污染物。人们没有注意自然界的大美,纯粹以功利而非审美的态度看待自然万物,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仅开发利用的赤裸裸的对抗关系。环境生态问题,其实就是人类的生存危机问题,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万物而独善其身。

    因而,基于老庄的知足开发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当代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千年|28.老庄思想的时代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ml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