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习录比对学习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9】正本清源,提纯此心。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9】正本清源,提纯此心。

作者: 唐松涛经营实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16:56 被阅读8次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

       拔本塞源就是拔出树根,塞住水源。学习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那么学习就是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如果不把这种学习方式明白于天下,那么天下的学习圣人的学者,就会一天天感到繁复和艰难,沦落为禽兽或是野蛮人,还自以为学的是圣人之学。我的学说即便暂时光明于天下一时,最终也会在西边解了冻,在东边又冻上了,拨开前面的雾,后面又涌上云,就算我不顾个人安危,喋喋不休,也终究不能救天下分毫。

       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看天下之人,没有内外和远近之分,只要是有血气,都看作自己的兄弟子女,都要让他平安长大,得到教养,以成就圣人万物一体的理念。天下的人心,在刚开始的时候跟圣人也没什么区别,但自从有了私心之后,被物欲所蒙蔽,心眼就由大变小,由通达变成堵塞,人各有心,以至于父子兄弟都成为仇人。圣人对此也很担心,于是就向天下推行其万物一体之仁来教化天下,使得天下人都能克制私欲,去除弊病,以恢复其心体共同的良知。这种教化的精神,往大了说,就是尧舜禹之间都相传授,所谓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越来越危险,道心越来越微小,只有精纯专一才能守中固善。至于教化的细节,就是舜命令契规定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而已。从唐尧,虞舜到夏商周三代,教化者都以此来教育天下,学者以此作为学习纲要。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其他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同习惯,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要求做,生知安行者就成为圣人,学知利行者就成为贤人,困而不行者就算是其聪明如丹朱,也是不肖之徒。丹朱是尧的儿子,尧因为他凶顽不孝,没有传位给他而是传给舜。在上位者如此,在下位者如街头田野,农工商贾这样地位低下之人,也都是学习这个,以成就自己的德性为要务。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见闻掺杂,也没有很多东西需要记诵,文章辞藻也不泛滥,也没有多少功利去追逐,只知道孝敬亲人,尊重兄长,信任其朋友,以恢复其本体的良知。这是我们本性之中本来就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探求,这谁做不到呢?

       我们越是务求于外遗失本心,越是走入死胡同而不自知。王阳明一直强调的心外无理,事物之理也无法穷尽,我们就得回归到天理之根源才能穷理尽性,良知良能,以不变而应万变,这就是人生活得简约的法则。致良知就是执守中道,回归到初心的状态才能提纯成色,心性的力量就在于致良知的程度,这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9】正本清源,提纯此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wi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