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87】要不断提纯成色,不要希高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9】提高成色,物来心照。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9】正本清源,提纯此心。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5】快乐来自于自己的成色。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6】不要走小路,要勇行大道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0】要下切实功夫,不要意必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7】不要随波逐流,要有成长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81】心中有圣人,要拨云见日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0】至诚无息,成己成物。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2】不要口耳之学,要笃实行
【侃多悔。
先生曰: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薛侃经常后悔,感叹自己又做错了。
王阳明说:“悔悟是去掉毛病的药,如果能够加以改正,那就是最宝贵的行为。如果滞留其中,后悔始终纠结于心,那我们又会因为后悔而犯毛病。”
三省吾身是为了时时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好加以改正。如果只知道反省,却没有改正的动作,那么我们只停留在反省本身上,纠结于此,就是自找苦吃。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德章是王阳明的学生,他说:“听闻老师以纯金来比喻圣人,用斤两来比喻圣人的分量,用炼金来比喻学者的功夫,这些比喻都很真切。只有那个尧舜万镒,孔子九千镒的比喻,似乎有些不妥。”
王阳明说:“你不从内心上去体悟,却要在外在事物上较劲,还来替圣人争分两。如果不从外在事物上纠结,尧舜的万镒就不会多,孔子的九千镒就不会少。尧舜的万镒是孔子的,孔子的九千镒也是尧舜的,没有什么你我之分。我们所谓的圣人,只看精纯惟一的程度,不看多少。只要是内心都纯乎天理,这个是相同的,都能称之为圣人。如果从力量和气魄上来比较,这个怎么能一模一样呢?后儒的学者都只在分量上计较,所以才流于功利的争夺。如果除去了相互比较分量之心,大家都尽力在纯乎天理上下功夫,那么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每个人都能取得圆满的成功,能力大的成就大些,能力小的成就小些,不用去羡慕别人,我们自己都是本自具足的,都在我们心里。这些都是踏踏实实,明至善之理,以诚立身的事情。后儒的学者不明白圣人的学问,不知道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扩充,却要去寻求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探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味只是希求高远,贪慕博大,不知道自己桀纣般的心地,却一心幻想着尧舜那样的事业,怎么可能做到呢?没有办法,只能是终年碌碌无为,以至于老死,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可悲啊。”
我们经常在乎的是别人做成什么了,却忽略了自己能做什么?我们经常去比较别人所拥有的,却忽略自己所拥有的?外在的比较都是分量和名次之争,内在的成色才是达道的惟一路径。圣人的学问就是惟精惟一的功夫。我们不在自己良知良能上下功夫,成天想着外在的事物的多寡,也难怪自己做事总是踩不到点上,到处去追逐,似乎有所得,实际上两手空空。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良知良能,扩充放大,只做自己擅长做的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人事,听天命。做人生的减法才能提纯自己的成色,这是惟精惟一的功夫。做人生的加法只是为了加分量,这是希远慕大的伎俩。做好手上的事,做精做深,这才是我们应该耕耘的田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9619/6c87b8638e8e71bb.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