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关于这个话题的来源,主要在我和我父亲的一次谈话产生。不过,我以前也介绍了一点关于我对生死的看法。
有一次,由于下雨的缘故,父亲问我:“你对谈恋爱了没?你想找一个怎样的媳妇?”
说实话,当时他抛出的这两个问题,我一时间还真没法回答,不过在这种没法回答的情况下下意识地说出的观点却正是最接近实相的答案。
我说:“谈恋爱以前也谈过,至于找一个怎样的媳妇我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绘出来,这也不是由我来决定的。”
这就是当时我下意识的回答,不过我的观点的重点却是在“没有任何语言回答”八个字,简单来说也就没有任何的要求,好似接近于“无”。
父亲听后没有肯定和否定我的观点,而是接着说:“其实找媳妇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她的存在和不存在并不能直接决定任何东西,只不过生命的开始和结束以及其中的生育却是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权利,所以我还是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自己今后的生活。”
这便是父亲给我第一次提出他对待生死的看法,那个时候大概在六年前,是在一次午后下雨迫使我们终止干活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了,他说的这些话却不仅仅是对我一个人说的,也是对当时在场的我的二哥和小弟说的,我记得当时他两的反应是很惊吓的。
我二哥的回答是:“恍恍惚惚之间,只要看上去不是那么难看的女性就可以了。”
当然了,我二哥的回答也是在下意识之间进行的,他的重点也是在“恍恍惚惚之间”六个字,简单来讲也是没有任何要求或定义。可见在下意识的情况下,每一个的“爱”近乎相同。由于那时我的小弟还过小的缘故,父亲并不是对着他问的,所以他没有做出任何回答,不过如果他当时出于下意识的回答的话,答案也许和我们的也是大同小异的。
小时候看电视剧时,剧中的老和尚经常会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总会在第一时间理解岔劈了,在那个时候我的理性中所谓的“色”其实是指代人类对异性的喜好,即色欲亦即择偶,当然这也是受到电视剧的熏陶——那些满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君子”的行为总是撸着一个或多个漂亮的小女孩。其实佛家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字眼不是从人道的视角上能够解释的,而是从物质的本源上才能恍恍惚惚之中灵光一现,用今天大家熟知的一个字来讲便是“相”即“显相”,那么这八个字的解释就可以是一切的“相”都是空的,“空”可以显示一切的“相”,说直白一点就是“空性(或空无)”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这也正是佛陀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的缘故。既然一切“相”都是空,那么我们这个客观存在的个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正是我想要说的,这个这个个体的存在实际上“空性”的“显相”,而这个“显相”则为人道视角上存在,所以我们所看重的生命、爱情以及财富其实只是这个“相”中的另一些存在的像,其本质仍然是“空性”。那么可能会有人问,既然“相”的本质是“空性”的话“空性”本质又是什么呢?如果非要究其原因的话,“空性”其实是没有本质的,因为它就是它的本质,如果非要说“空性”是什么的话,我只能说如是、如是。
在解释了“相”这层面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生命的本质是“空性”,所以根本不存在“死”与“生”,如果非要说它的存在的话,那么它就是“空性”的两个相,与上诉相呼应。这就是《大宗师》一文中入道的最高境界,即“不死不生”的境界,更是该文中的真人们认知中的不知乐生、不知恶死;也是《齐物论》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以及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真意,更是该文中丽姬的寓言中庄子说的“我怎么知道我们死后不后悔自己曾经那么谈恋生命”;亦是《至乐》中庄子说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但是他们却能显现所有“相”,即生与死就像是四季、白天黑夜的更迭一样,我们应做到得之欣然、失之坦然。这就是“真空妙有”、“能生万法”、“众妙之门”的真相。
总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我们这个生命的“相”中,不是要我们怎样、怎样,而是要认清它的本质,此所谓“生死观”,对比可得“爱情观”、“财富观”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