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上存疑而空缺的地方。比如说,有这么一段话‘有马花钱雇人骑’旁边批注的内容是:‘现在没有这种人呀’。”马很贵重的,是古代最实用的交通工具,史书上却写着“有马花钱雇人骑”这样的字眼,旁边还写着“现在没有这种人”的批注,这就是“史之阙文”。⑴中国古人编写历史,非常严谨,不懂的就留出空缺,有疑问的就写在旁边。孔子本着隐恶扬善的原则,把真事隐去了。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有马花钱雇人骑”的现象呢?当然有啦,不就是“倒贴钱”么?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有四千匹千里马,当然要花钱雇人养,雇人骑!这样的君主,百姓肯定骂他“无德”。⑵对比齐景公而言,卫灵公好色的结果就更惨。卫灵公宠爱南子,给南子绝对的自由,南子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不加阻止,反而请公子朝与南子在洮地相会。这一次,不仅仅是“倒贴钱”,而且给自己弄了顶绿帽子。
“倒贴钱”的例子,现在也随处可见。富翁甲在5A级风景区投资巨亿购得别墅,以备休闲度假。然而,公司业务繁忙,无暇光顾别墅,只好安排员工乙前来守护。员工乙感觉像被流放,精神萎靡。一日,某丙对乙说:“你月月拿薪俸,住着宫殿一样的别墅,享受着5A级景区,过得是某甲梦想中的生活,怎不知足?”员工乙恍然,当即笑逐眼开。
爱产业的,产业成为负累;爱马的,马成为负累;爱女色的,女色成为负累。看来,这些物质的、私欲的东西,真的不能碰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⑶事物皆有自反性,哪项私欲太强,就会被哪项私欲所害。
子张请教如何辨惑。孔子说:“喜爱时希望他活,厌恶时希望他死。一会儿让他生,一会儿又让他死,这就是疑惑。” ⑷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他变了,而是你变了心。我们经常说:“爱之深,恨之切。”这种说法本身就迷惑。爱就是爱,又怎么就恨了呢?恨什么?不就是没按照你的欲望去做吗?可见,你爱的不是他,而是自己的私欲。
樊迟请教如何辨惑。孔子说:“忍不住一时的冲动,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父母,不就是迷惑了吗?” ⑸是呀,打架斗殴、赌博等,许多劣迹都是一时兴起所为,结果害人害己,连累家庭。拉长镜头来看,也只是满足那点莫名其妙的私欲。
子张请教怎样算是明智,孔子说:“像水浸润那样顺着你,然后加上谗言;像火烧皮肤那样逆着你,然后加上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才算是明智。顺着你的谗言和逆着你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也算是有远见的了。”⑹
狐狸吹捧乌鸦会唱歌,乌鸦来了表现欲,就被狐狸骗走了嘴里的肉。⑺多疑猜忌的崇祯,被几句挑拨离间就触到了痛点、堵点,于是把袁崇焕⑻杀掉了。类似的套路,古往今来,屡试不爽,其中的原因就是,很少有人能够扫除自己的私欲。
儒家的修身,其目标就是清扫个人私欲,解决灯下黑问题。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各种私欲、贪图,也没了心里的阴影、痛点、堵点,也就会跳出自己看自己,站在更高维度上思考问题了。这当然就做到了“明”和“远”。
【注释】⑴见《论语》15.26。原文是: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⑵见《论语》16.12。
⑶见《道德经》。
⑷见《论语》12.10。
⑸见《论语》12.21。原文是: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参考译文:樊迟随从孔子在舞雩台边散步,问:“我可以在这里请教问题吗?请问如何提高德行、消除恶念、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非常好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是提高品德吗?反思自己的错误,不埋怨别人的过失,不就消除恶念了吗?忍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了吗?”
⑹见《论语》12.6。原文是: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huò,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参考译文:子张请教怎样算是明智,孔子说:“像水浸润那样顺着你,然后加上谗言;像火烧皮肤那样逆着你,然后加上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才算是明智的了。顺着你的谗言和逆着你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也算是有远见的了。”
⑺见《伊索寓言》。
⑻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人。明末抗清名将,被崇祯皇帝朱由检冤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