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陈海贤老师就在《得到》平台上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大礼包。
1月7号,陈老师开启了一个“21天自我突破的活动”:每天早晨八点,发布一个练习或学习任务,大家根据内容反馈并评论,每晚八点老师会浏览评论并回复大家。虽然这只是老师去年《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一种行动派训练模式的回归,但我却惊喜的发现这正是我需要的实践突破。
跟随学习了一周,其实内容都是陈老师去年课程中认清自己焦虑情绪的重点方法。去年初识知识点时经常像被雷击了一样感触良多,也写了不少的学习心得和感想。可随着课程的结束,没有通过实践加深理解,自我感觉明明心里知道了些什么,却不知如何在生活中使用,知行合一始终只是理想中的状态。所以看到陈老师在动员令中写道“自我发展没有终点,练习才是这个活动最有价值的地方,他能把你所学的工具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让知识变成你的真实武器。”我心动了。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的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的习惯。只有做,才能创造新经验。
缺少习练脑袋里的“知”永远都不可能指导生活中的“行”,而上周跟随陈海贤老师一步步进行的实践分析正是习练的开始。
一周以来通过对自己心理免疫系统Ⅹ光片、人生的重大假设、跨越心理舒适区、控制的两分法、课题分离等内容的分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领悟:
1、纯输入性的学习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任何学习必须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有刻意练习,有输出性的反馈才能切实的获得进步。
2、个人的成长,不是由开始多少门课程来决定的,而是由完成并收获多少来决定的。当你什么都想学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和精力被分散,在未能完成目标后,心里会有内疚情绪,进而产生焦虑感。
3、完成目标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荣耀感,但要清楚我们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一切的事物和关系都不确定,我们将始终面临不可控的局面和计划外的事情。「控制我能控制的事」是专注精进;「不妄图控制我控制不了的事」是顺其自然。
4、不要因为太想改变,以至于没有耐心让改变的过程逐渐发生,也不甘心去做一件件的小事。问一问现在的自己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尊重并满足自己的意愿与需求,顺势生长。陈海贤老师说,小事是创造新经验的过程,也是培养新习惯的过程。改变就像多米诺骨牌,无论多长,要先把第一张牌推倒才可以。
5、有时做出改变就会面临选择,选择的意义是敢于放弃确定的可能性,承担选择背后的不确定性。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选择与自己人生态度相似的人相处,选择自己愿意改变的人和事去尝试,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随心才能所愿,没必要花费时间去纠结。
6、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专注一点会缓解我们的焦虑。“事情是否能做成”,“别人怎么看”这不是我们的课题,“有没有去尝试”以及“失败后有没有怀揣希望继续改进”才是我们的课题。把能量和时间聚焦在自己的课题上才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