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49102/2532b4fa8bec3bac.jpg)
八月桂花香,九月已霜降。
寒露起,秋天南阳大地的庄稼便收的差不多了。接着便是收拾好田地,筹备麦种的事项。
![](https://img.haomeiwen.com/i3049102/4ec5bc6985719d9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049102/02c1153a2f32d21e.jpg)
小时候,到了这个时节,家家的大人和孩子都忙起来了。掰了玉米棒的玉米杆,要一棵棵放倒,相对青些有水分的玉米杆直接弄回家铡好了喂大黄牛,干些的晾一下敲去根部的土便一捆捆装车,拉回家堆成一个个玉米杆垛当柴火用;小孩子们要帮着把地里的杂草清干净的,可是顽皮贪玩的小家伙们时而捉秋虫〈就是蟋蟀〉、蚂蚱,用一根长长的草穿作一串,偶尔趁大人不注意便又都跑去坡边档子,找寻那一个个藏在长有刺的酸枣树枝间,红黄色酸酸甜甜的野生酸枣———吃的不亦乐乎。
![](https://img.haomeiwen.com/i3049102/52a94c945dd51614.jpg)
地里要赶紧清理干净了,家里灶台里的草木灰、养有牛的便要把堆积的牛粪拉到地里撒好了。待到,田里土壤不干不湿时候———就是要犁地种麦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父亲养有牛,到可以犁地时候。天还不亮,家父便起身做饭喂牛了。饭做好时,天才刚刚明亮些,这时母亲会喊我们兄弟起床吃饭一起帮忙犁地。
早起,有时候会有雾,天气也是冷的。大黄牛呼吸的热气,形成的两个一米长的气柱———很是清晰可见。还记得那时候,常常听到父亲讲,当看到牛呼吸的热气时,也就是该种麦子了。
那时节,村子里有些人家没有养牛、有些人家能下地种麦子的不多,有养牛的在犁自家地时,会帮忙一起犁地。田地犁好后,就要用耧车〈种麦的工具〉耧麦了。
记得那时候,村里很多用的都还是手摇的耧车:有两个木头做的杆子标在两边,下边是三个下麦子的铁角。而且一个村子里,家里有耧车的也不多,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去借用耧车。这种耧车,需要一位种麦很有经验的人摇耧有能力用两只手凭经验保持下麦均匀,老家这边称为“掌耧人”。掌耧人,很稀缺,有的村子里甚至没有一位这样的人,就需要到邻村请的。耧车可以用人力,纯人力起码需要四个人:有经验的摇耧人一位,架耧的一位,还要有两位在前边拉耧。家里养有牛的,也可以用牛拉耧车,这样只需要两个人即可。但是在记忆里,那时候用人力的还是比较多。家父摇耧车经验是被认可的,村里很多人家请他掌耧,那时候一看到有人请心里很是仰慕骄傲的。
回想那时候,村子里互帮互助,邻里邻居都很有人情味儿。现在有了旋耕机,种麦机械化了,不需要你帮我来我帮你,可骤然里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3049102/f1ba6b4de84ecdbf.jpeg)
九月,寒露已过霜降来,菊花盛开香满地。今天又是九九重阳,小时候家人都在一起,远远理解不了古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受。而今十多年过去,又是九月重阳又是种麦时节:兄长一家远在福建,爱妻因为某些原因也不在家。再回想起这首古诗,当真有“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之感……
———南阳-古雅月
【丁酉重阳,于豫宛郦乡故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