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39013/ef1cdd92e3e59e11.jpg)
荀慈明与汝南袁阆相见,问颍川人士,慈明先及诸兄。阆笑曰:“士但可因亲旧而已乎?”慈明曰:“足下相难,依据者何经?”阆曰:“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荀慈明,名为荀爽,颍川名士。在汉献帝时期曾参与剪除董卓的行动。
袁阆,一向喜欢为难别人,汝南名士。
这段大概是说:
在一次见面时,袁阆问荀爽:“世间都说你们颍川出人才,不知都有哪些国家栋梁?”
荀爽随口说出了自己的几个哥哥。
袁阆于是大笑:“难道国家栋梁只能靠亲朋间的相互褒奖而扬名吗?”荀爽不动声色:“您这样为难我,依据为何?”
袁阆:“我刚才问的是颍川出了哪些有才德的国家栋梁,而你却说出了自己的家人……”
随后,荀爽就开始引经据典,反驳袁阆。“春秋时,祁奚为晋国大臣,请老还乡,晋平公问谁可以继承其职位,祁奚举荐有才能的人士,对内不忽视自己的亲人,对外不遮蔽自己的仇人,人们并没有因为他推荐了自己的亲人而说三道四,反而认为他非常公正。西周初年,周公著诗,没有先谈论尧舜之德,而是把文王、武王称赞了一番。《春秋》大义,其一就是内其国而外诸夏!首先应该把本国看成亲的,把诸侯看成疏的;把诸侯看成亲的,把夷狄看成疏的。国家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当爱惜自己的亲人,所谓举贤不避亲,如果自己的亲人真有才能,为什么不能纳入视野呢?一个人,不爱自己有德才的亲人而先爱他人,怕人议论而不敢褒奖和推荐自己的亲人,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段故事中,荀爽举贤不避亲,他所引用的例子中也是如此。袁阆企图从道德的层面来绑架荀爽,但却被他反驳的无言以对。
其实,道德从来不反对大富大贵,只是反对大富大贵掩盖下的为富不仁。道德也从不反对举贤不避亲,只是反对举贤不避亲掩盖下的任人唯亲。
可以说,我们现在有的人并不喜欢别人靠各种关系获得职位或者便利,而自己却难免苦于没有那些关系。于是,也就越发地仇富、仇各种二代和关系了。
另外,这段故事中还体现出了出身汝南的袁阆对颍川名士的歧视。
从东汉一直到曹魏、西晋,汝南、颍川以及先前未曾提到的南阳,都一直是帝国名士的渊薮,更是政治和学术的中心。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
✅刘秀是南阳人,所以东汉之初的三公都是南阳人。不过,南阳虽有著名的士人,但从未形成过世家大族。
到汉桓帝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汝南和颍川的氏族开始在朝堂上居于高位,开启了汝南颍川世家大族的历史。
✅汝南袁氏四世五公,袁绍袁术就是这一家族的。第一个故事中的陈蕃就是汝南人,在当时也是汝南士人的领袖了。
✅颍川的氏族在三国曹魏集团中特别多,如荀彧荀攸、郭嘉、钟繇、陈群等人。
其实,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颍川名士辈出,钟皓、荀淑、韩韶、陈寔被称为“颍川四长”。从司马徽到徐庶,都是颍川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