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9 一百四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二十八章。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一章虽然内容不多,但是涉及了三个人物,除了孔子以外,还有南子和子路。这一章在《论语》里也比较有名,因为这是唯一一件关于孔子最八卦的事儿。
南子,我们前面介绍过,她是卫灵公的夫人,是宋国人。据《左传》记载,南子与宋公子朝私通,名声不太好。卫灵公年老昏庸,南子一度把持了卫国的朝政,甚至逼迫魏太子蒯聩逃走,卫灵公去世以后,不立太子,而立太孙,导致卫国发生了内乱。
本章所记内容就是孔子离开了鲁国以后,来到卫国。卫灵公就派人问孔子,鲁国给你多少俸禄?孔子就回答说,六万斗粮食。卫灵公也给了孔子俸禄每年六万斗,但是,没有具体的权力和事情让他去做。这个时候,卫灵公的夫人就派人对孔子说,“有德才之人来到我们卫国,要和我的丈夫做兄弟,那一定要先来见我。我也希望见见你。”
这一细节在《史记》中记载的非常详细,“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寡君说的就是卫灵公,寡小君说的就是其夫人。南子这一点呢,让孔子很为难。去吧,不合适,有可能还说不清;不去吧,就得罪了南子,那绝对没有机会在卫国立足了。不得已,孔子还是豁出去去见了南子。南子是在帷帐之中见了他。孔子还北面叩首,南子在帷帐中再拜还礼。这里有一个细节,身上的玉佩叮当作响,意味着这个距离应该不算太远。至于两个人见面以后说了什么内容,史书也都没有记载。我们猜想,无非是一些场面上的应酬之语,大概就算认识了。那见面以后的效果怎么样呢?孔子确实是在卫国待了下来,进入了卫国上层社会的圈子。但是呢,卫灵公始终没有真正接受孔子的思想,也没有赋予他做事的权力。
过了不久又发生一件事,卫灵公和南子同时乘一辆车,由宦官驾驶出门,安排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招摇过市。这让孔子很难堪,觉得自己就像个小丑一样。卫灵公夫妇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装点门面的人物而已,所以孔子就发出了一个著名的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随后就带着自己的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正是孔子这次不得已的会见,让子路产生了对老师的不满,并且一度怀疑夫子与南子有什么丑闻。这让孔子急了,不惜发誓赌咒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前因后果说的非常清楚,也非常简洁,子路的不悦就是由于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悦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南子名声不好。
“矢”是个通假字,通发誓的“誓”。“所”就是假如,就是发誓的时候所用的一个假设连词,春秋时代的人发誓都是这样的,在《左传》里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个“否”一般读“痞”,也是个通假字,就是“不”。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有什么错误的话,“天厌之”,连老天爷都不会放过我。这个誓发的已经是毒誓了。我们简单的理解,就是如果在这件事中我做了什么错事儿,言下之意,如果我和南子有啥关系,那就天打雷劈我。
在孔门弟子中,敢于直接对老师表示不满的,看遍整个《论语》恐怕只有子路一个人。孔子也曾经教育子路说,臣下事君,“勿欺也,而犯之”。事师如事君,这一章实际上就是子路犯师的例子。这个“犯”是冒犯、直谏,你可以冒犯直谏老师,但是你不能欺骗老师。
那为什么子路他敢于冒犯老师呢?首先子路的年龄和孔子差不多大,应该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长期随侍老师,还担任了孔子的侍卫,直到晚年才离开老师去做官,可以说对孔子是忠心耿耿;其次是他性格比较直爽,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胆子又比较大。因此在《论语》里子路是挨孔子骂是最多的,其次才是宰我、冉求。
我们完整的来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孔子被迫见了南子,让子路对此非常生气。孔子为了澄清自己,就对天发誓,假如我在这件事上有所错误的话,就让上天来惩罚我吧。就让上天来惩罚我吧,这句话一连说了两遍,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是认真的。
而且也可以看出,子路与夫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对于一件这样的事,孔子竟然对自己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毒誓,可见孔子的性格也比较随和。
〔按〕孔子见南子,子路显然在门外。具体情景肯定不知,等的时长令子路心焦有可能,不免小人之心度人也。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开放,夫子也不是那种急吼吼的人啊,不可能有不可描述之事。子路有武夫特质,倒有可能有性幻想,精虫上脑一时蒙蔽了理智,反去责备老师。夫子可能是真动了心,毕竟是传世的大美人,不动心非男人,面对学生的责备急切间应对有误,居然对学生指天发誓。哈哈。
张居正直解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矢字,解作誓字。否,是不合道理。厌,是弃绝。昔孔子曾到卫国,卫君之夫人有南子者,素知尊敬孔子之道德,要与相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盖古人仕于其国,有见小君之礼。南子据礼以求见,故孔子不轻绝之,圣人所为,无一而非礼之所在也。子路不知此义,只说南子是个淫乱的人,不该见他,心里不悦。孔子也不明言其意,但出誓言以告之说:“凡人立身行事,须是依着道理,不愧于天,则天必佑之。若使我之所为不合于礼,不由于道,有一毫得罪于天,天必将弃绝我矣!天必将弃绝我矣!”重言之者,欲使子路笃信乎此,而深思以得之也。盖孔子道大德宏,不为自己甚,故其待南子者如此。至于灵公问陈,则明日遂行。孔子岂屈己以徇人者哉!合而观之,可以知圣人之心矣!
孙中兴详解〔摘〕
这章根本没说到孔子到底跟南子说了些什么。子路不高兴的原因也没说。本章的下半句只是孔子为了“别让子路不高兴”所做的澄清。如果孔子这番话不是能服人的解释,那么真正能让人心服口服的解释又是什么呢?真是个无端的风波啊!
从现在性别平等的观点看,我觉得这些都反映了古人以“男性中心观”对于“女人干政”的道德厌恶。可是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男人造成的吗?
另外提一段近代史的故事:1929年曲阜第二师范中学学生原先准备将林语堂的《子见南子》话剧搬上舞台演出,没想到竟然引起轩然大波,最后因为“污蔑圣人”的原因,戏没演成,校长还因此下了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