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想:花落知多少

作者: 墨砚琴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4-08 20:0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诗《春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陪伴多少稚儿游子香甜入梦,梦里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一如母亲温柔的怀抱,但愿长梦不愿醒。

    该诗作者,一生布衣,人淡如菊,与世无争,颇有陶渊明之处事风范。其诗多呈现山水田园风光,令世人悠然神往。

    作者何许人也?正是与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被世人并称“王孟”的唐代诗人孟浩然。

    02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氏。

    起初,孟浩然与所有读书人一样,也曾想考取功名,施展才学,建功立业。

    四十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襄阳前往长安考进士。

    那时他早已诗名远扬,他的到来在长安城引起好一番轰动。

    文人墨客纷纷以与他结交为荣,吟诗作对,把酒言欢,无不对孟公啧啧称赞。一派花团锦簇,似锦前程。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比他小12岁的王维。王维此时已在朝为官,颇得皇帝赏识。他的诗歌意趣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山水景物为主,与孟浩然如出一辙。

    两人一见如故,强强联手,推陈出新,诗作频出,在当时喜好堆叠华丽辞藻的诗坛,掀起一股清流之风。

    03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看似天时地利人和,但,考官却不领情,孟浩然不幸进士未举。

    也许,入仕心本就不是那么强烈,也许,对自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他并不像其他落榜者,或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或一条路走到黑,屡败屡战。

    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用则行之,不用则藏之。”自此,他打消了赢取功名的念头,而是流连江浙一带,尽览江南好风光,亲近自然,关照内心,追求心境合一,留下不少山水田园名篇佳作。

    数年后,他返回故乡襄阳隐居,在鹿门山上建一处简易住所,“白首卧松云”,与山月作伴,与鸟兽为邻,“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闲云野鹤,好不自在。

    740年,孟浩然因病辞世,享年51岁。

    04

    孟浩然以五言短诗见长,文字清新自然,像从笔端汩汩流淌而出,不饰雕琢,浑然天成,以意境取胜。天然出芙蓉,风流倜傥,潇洒自如。

    除了家喻户晓的《春晓》,《过故人庄》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好似唠一段家常话,不经意间勾勒出一副农庄休闲景象,生动活泼,令人莞尔。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隐居鹿门山期间,写了《夜归鹿门山》等山居诗作名篇,神采飘逸,如空谷幽兰。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05

    726年,他结识了小他12岁的李白,两人志趣相投,心灵相通,惺惺相惜,一见如故,并成为终身挚友。

    李白深情表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740年,孟浩然因患背疽卧床养病一年多,病情业已大为好转。

    适逢好友王昌龄(690-796)探访,二人相见甚欢,频频举杯对饮。

    不料却因饮酒食鲜过度,引发旧疾发作,竟致病入膏肓,驾鹤西去。年仅51岁,令人扼腕叹息。

    顺便提一下,王昌龄就是写出“洛阳亲友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号称“七绝圣手”。

    李白与好友岑夫子,丹丘生曾相聚对饮,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交杯换盏,对酒当歌。兴致浓时,竟催主人卖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何等酣畅淋漓。

    场景何其相似。外表淡泊内心火热的孟浩然,尽兴时的万丈豪情,可谓与好友李白不分伯仲,皆为性情中人也。

    06

    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可以用“恬淡自洽,性情中人”来形容。

    孟浩然不是官场中人,却因品性高洁,文采风流,吸引众多一流文人与其结交,且友情笃厚,足可见其个人魅力。

    草木有本心,何需美人折。

    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诗杂想:花落知多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ut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