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听风
我们总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读万卷书排在前面,所以选择它的人更多一些。
而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因为它更简单易操作一些。于是,我的所有的知识来源、了解他人世界全来自于一些书本。我对世界持有无限的好奇,却又保持着相对的距离。这种矛盾感日益增加,直至破裂,走出去,成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的想起来,我还是没有那么勤快和大胆,说走就走的旅行流行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实施过。当我认真地开始想着要出去看看时,还是选择了以读书为起点。
1、《分开旅行》
看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陶立夏是《夜航西飞》的译者,《夜航西飞》本是我特别喜欢的书,是因翻译的文字读起来特别通畅。
书中,是陶立夏去意大利、伦敦、北德、乌兰巴托、肯尼亚、印度、赫尔辛基、墨尔本、新加坡、德克萨斯、名古屋、以色列、米兰等城市的行走记录。听说是因为她的一段感情的变故,所以才选择出去旅行。在旅行中,她渐渐地得到释怀。
因为陶立夏还是摄影师,所以她描述的旅行都很有画面感、代入感。即使身处异地,总能发现美好。
女人,总是很容易在小情小爱之中变得敏感、狭义,如果都能有勇气去接受新环境 、做出新改变,一定就会变得不一样。而改变心境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旅行。
2、《泛若不系之舟》
《最好金龟换酒》
我知道在这两本书之前,傅真还有一本书叫《藏地白皮书》,我本我并没有看。
我喜欢这两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傅真写的内容,不仅仅是旅行,还有很强烈的文学性。是一种高于旅行的旅行书。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傅真很擅长引经据典。她对于一个所到之地的描写,不是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看不好看,而是不断地发掘它的历史及变迁。
“生命影响生命。旅途中往往匆匆一面,许多人的面容和语言都在时间的潮水中退却,可他们身上有种类似精神价值的东西却通过某种难以解释的感性力量抵达我的内心深处,而终有一日会被发现和吸收。就像王小波曾经形容的似水流年—“就如同一个人中了邪躺在河底,眼看着潺潺流水,粼粼波光,落叶,浮木,空玻璃瓶,一样一样从身上流过去”,我们也许会慢慢忘记这些曾经流过的东西,可是身上终究会留着它们的沉渣与痕迹。”
3、《我的旅行哲学》
《令人着迷的岛屿》
这两本书都是陈丹燕老师的作品,陈老师是国内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去的人,从1990开始,她的足迹遍布全世界。
陈老师的旅行书读起来总有一种轻风拂面、温柔细语的感觉。书中的内容充满着人文性和艺术性,文字非常的轻快灵敏,从字里行间都感觉到这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旅行之路。
相对于陶立夏老师的旅行书来说,陈老师的旅行场面和内心更加的大气和宽广。也许就是阅历和时间累积的不同。在这两本书,陈老师从来不鼓动旅行这回事,也不渲染风景和他乡世界。只是一种很坦承的描写、讲述、呈现,去或不去,读的人自有决定。
PS:我是在帕劳的海岛上读完这两本书的,在旅行中读旅行中的书,有一种梦中之梦的感觉。这种相互心境的对比,因为有这两本书做为载体,就显得格外适宜。
读陈老师的书时,我在异国他乡也像陈老师一样,去和当地的人聊天,去看他们的清晨和黄昏。去体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本来的样子。通过感受他人的世界,来扩充自己世界的容量和深度。
4、《旅行与读书》
魏小河说,看了这本书后,他马上订了去日本的机票。
我读完这本书后,就在梦想清单中加了一项:一定要去日本(对,我依然没有说走就走的勇气)。
近三十万字的一本旅行书,几乎没有什么风景照片。每一篇被称为游记的文章至少都有二三万字,这对于看惯碎片文字的读者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我敢保证,只要你打开了这本书,随便哪一篇,只要你读一段,就会停不下来的,真的会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因为我就是这么干的,詹宏志先生的文字就是这么大的魅力。
在这本书里,有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他在日本旅行的经历,在这些经历中,去吃料理的过程最为精彩。随便两段来读一下:
“比目鱼肉结实厚重,软中带脆,淡泊清雅,愈嚼愈有味。鱼肉上一抹轻轻的酱油,带给整颗寿司恰巧足够的咸味,这咸味优雅圆润,隐约有一丝甘甜,酱油显然是处理过的,里面有什么?可能有柴鱼高汤和清酒、米醂之类,但酱油抹的极轻,刚才用来衬托鱼肉的鲜甜,不点不抢戏。”
怎么样,口水有没有掉下来?
PS:十一月,在深圳图书馆听了詹宏志的现场关于旅行的分享,太会讲故事了。差不多三小时,他一个人从他小时候读书的经历、到旅行的过程,表达与细节无比详尽,让听者都感到津津有味。他在现场说,是因为旅行让他变的丰富和博大。
在现场有人问他关于旅行前有没有什么建议:
他回答:“在去很远的地方前,还是得多赚点钱,这样旅行起来也会自在很多。”
这也真是大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