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想要成为谁?悠悠我心训黄粱者
海巢日记II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海巢日记II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作者: 小海巢 | 来源:发表于2019-07-06 10:18 被阅读32次
    海巢日记II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刚刚接到消息提示,我昨天的更文又被锁了。尽管我做了技术处理,这篇倡导向最高领导人那样,善学善用国学经典的文章,也仅仅面世了不足2个小时,最终没有逃脱被锁的命运。

    我可不想在这美好的周末,早晨起来就和简书的审查制度较劲。费了好大劲儿,我按下了内心的愤怒,开始思考,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同的人(机构或组织)对人对事的态度,会因差异产生误解呢?譬如,我的更文,凭良心讲,是从国学应用角度切入,讴歌和赞美我们国家在上个月取得的辉煌外交成果的,完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啊!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这种因沟通表达不畅或者不对等造成的误解,经常出现。我觉得有必要分析下,导致这种误解的一般性根源有哪些?大概有三个方面吧。

    首先,是对人对事有关内容(内涵)的理解不一致。

    譬如,昨天,在中铁世界博览城,有一个好大好大规模的茶和珠宝玉石博览会,我和同事跑去看展,看到那些璀璨夺目的宝贝,我眼睛开始放光~同事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嘱咐,千万别买啊,展会上的东西假货多。“展会上假货多”这是她的一种理解。而我则认为,展会也是能让我搜寻到宝贝的所在。去年的展会,我就买了两个花镜,一位台湾商人推销的,没有度数,根据眼睛老化程度自动调整清晰度,得到这么好的眼镜后我几乎把原来配的镜子都扔一边了。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对展会的理解就是积极参与,广泛巡视,抓住机遇,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同事是为我好,怕我乱花钱,但是,这种理解的不一致,很容易会在好友间产生误解。

    其次,是对人对事评判的标准不一致。

    譬如说,在对待参加培训的态度方面,我的标准是,年轻人,应该多争取时间去参加学习,学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最终受益也是自己,所以,你应该积极参加。而我同事则认为,我孩子小,好不容易有个周末,我要带她回老家,我才不去参加什么培训呢。我的评判标准在工作,同事的评判标准在家庭和孩子,这样的标准,自然会带来态度上的差异。

    还有,是对人对事进行评判采用的方法不不一致。

    比如,作为内容创作平台,我认为,评价内容是否符合自媒体稿件投放标准,除了关键字检索审核外,必须要用人工对文章的主题立意进行重点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机器人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屏蔽。

    其实,上述三个方面,归根结底,都是人(操控机构或组织的权力人)的认知问题。

    认知不同,误解必然产生。有误解很正常,知道误解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症处理特别重要。像第一二种原因,我给出的建议是反复沟通,甚至要针对误解的所在,说出我为什么这么认为这个问题,以及我依据什么标准作出这样的反应。这种沟通,意在解释自己所持态度或采取行动的原因,给出合理性,唤起对方理解或者包容,由此误解多会解除。

    至于说第三种原因,因为方法不当导致误解产生,就要及时修正方法了,否则,只能让误解过程中受委屈的那一方,最终离你而去。因为,明知道沟通方法不对还依然坚持自我,只能说明您顽固不化,让您的伙伴认为自己认错了人或者选错了平台,与您绝尘而去一定是必然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绝尘而去而不是争辩?我的建议是:可以解释,但绝不争辩。说到底,聪明人绝对不会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庄子·秋水》有记载: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不能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们没见过“惊涛骇浪,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景象。不能和朝生暮死的夏虫谈论冰雪,因为它们没见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盛景。

    人格上,不分三六九等;但认知和层次上,确实有高下之别。如果这方面差距不能补上,争辩没有一丝一毫的作用,放弃才是英明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巢日记II误解是怎么产生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bu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