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 仪式感下的温情记忆

儿时的年味 | 仪式感下的温情记忆

作者: 陈阿瓜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21:23 被阅读0次

十年前,年是甜的。过年了就会有很多糖吃,有压岁钱可以收,有小摔炮可以玩,还可以跟着一群小孩子挨家挨户捡没有炸掉的炮撕开了炮皮,把火药洒在纸上点着了火呲花 ......

十年前的年极具仪式感,妈妈会做萝卜夹肉、白菜卷肉、蒸香甜的大馒头点缀上红枣、还会炸松软的大丸子、外酥里嫩的炸鱼肉、炖汤汁香浓的鸡肉......

十年前,孩子们对于过年是充满期待的。农村的孩子、平时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爷爷或者奶奶带着,没有什么好看的衣服穿,也没有糖果花生果子之类的吃食。只有到了过年时候,父母都回来了,好看的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才算有了着落。所以孩子们总会很期待过年,当然十年前的我也一样。我期待只有过年才可以拥有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到的糖果、期待那种只有过年家人才可以聚在一起的机会。

十年前的年,年味十足,含着孩子的期待、人间的烟火气、家人的亲密,拥有温暖的仪式感。

01

关于年,到现在为止印象最深的便是吃。

我母亲很会蒸馒头,冬天的时候天气冷,馒头不容易发。妈妈就会给馒头们做好“棉被”,柔软的稀白纱布包裹着松软的棉花做成的被子,覆盖在温热的面团或者切好搓好的馒头上面,最适宜面团和馒头保温生长,长成白胖娃娃。

印象中蒸馒头用的火也是很讲究的,柴火要干、火要旺,这样蒸出的馒头才会白白胖胖的,松软好看。火候够了之后不要马上揭锅盖,要等锅内的热气稍微降下来点再行动,揭锅盖早了的话馒头会变得粘牙,就不会绵软有弹性了。

我特别爱吃馒头上嵌着的那些枣,有的枣子嵌在馒头底部,有的嵌入内心,有的却在上面,我就只能吃那些既在表面又在底部的枣子了。虽然吃不到多少,但是特别满足。馒头一出锅,满屋子满心都是甜蜜蜜的味道,特别幸福。

儿时的年味 | 仪式感下的温情记忆

炸大丸子也是项技术活,有的家庭丸子炸的很硬、不松散,母亲告诉我是因为原料中掺的油少了,馒头碎变“死”了。小时候的丸子原料是拿馒头搓碎了二次加工的、加盐、葱花、猪油、姜和其他佐料捏成丸子,最后挂上面糊放到油锅里炸,特别香。

02

关于年,除了吃便是和年有关的各种仪式。

年前一天,吃过午饭家家户户便开始包饺子,准备明天早上吃。贴春联、给家里过世的老人上坟等。每年贴的春联都是父亲是主力,我跟弟弟负责搬板凳,站在下边看春联贴的正不正等。门口的那棵梧桐树,从我记事起,便成了“出门见喜”必贴的位置。如今回家看它,它已经从翩翩少年长成英姿飒爽的青年,更似已经有了苍老的态势。这天晚上呢,门口外边会放一根长棍,按照母亲的说法说是为了防止钱财跑出去。

过年这天,爸爸、妈妈和我、弟弟总是起得很早。爸爸最先起来,在屋里点上蜡烛,把鞭炮挂到安全的地方,烧水煮饺子,下饺子的那一刻,把鞭炮点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迎来新的一年。在烧水的同时,妈妈会拜家里的神,祈求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孩子们健康无灾等。弟弟应该是最开心的那一个,吃完饺子天微微亮后便迫不及待的找没有燃放的炮撕开来玩,还能收到来自亲戚带着亲戚祝福的压岁钱。

这一天,出了门便会遇见许久不曾见过的人物。那些活在爷爷奶奶村里人嘴里形形色色却不曾见过的人,都在过年这个节点得以回家团聚,得以和村里人说说话,说说自己这一年在外遇到的人和事、苦和难。

如果过年这天天气比较好,母亲就会和村民一样,去离村不远的庙里拜拜,保佑一家人在未来的日子顺遂平安。这一天,庙里总会积攒很多香灰,这些都是大家各种各样的新年愿望啊~我认为,拜神是一种仪式感吧,一种让心里踏实的仪式感。

2017年大年初一下午摄

关于年,有很多有仪式感的东西。这些仪式感,赋予年在人们心中特殊的地位和意味。我认为,都是仪式感下的温暖吧。大丸子,馒头,饺子,鞭炮,压岁钱,这些仪式感下的东西赋予了我印象中的年最温情的记忆。

如今,村里留下的人大多就是老人们了,年轻人大多在外打拼,有时候过年也不回来。我渐渐感受不到年味了。过年这一天,出门再也见不到爷爷奶奶嘴里那些在远方打拼的人。

关于年最清晰的记忆,也停留在十年前了,那时候我十二三岁。这一整天都是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感觉天都是热闹的红色。

如今,我二十多岁了,想感受儿时的年味,却再也找寻不到。

大抵,仪式感下的温情岁月,也只停留在记忆里罢了……

#羽西×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相关文章

  • 儿时的年味 | 仪式感下的温情记忆

    十年前,年是甜的。过年了就会有很多糖吃,有压岁钱可以收,有小摔炮可以玩,还可以跟着一群小孩子挨家挨户捡没有炸掉的炮...

  • 儿时的年味|满满的仪式感(下)

    买年货 过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妈妈一起上街买年货了。腊月里的街面上,那叫一个热闹啊!到处都是红红的,年味儿十足!...

  • 儿时的年味|满满的仪式感(下)

    年夜饭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妈妈早早地就起床准备年夜饭,做糯米饭,炸圆子,卤牛肉,做熏鱼,米酒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家...

  • 儿时的年味|年的仪式感

    过了腊八,记忆里的年味就嗖嗖嗖地蹿上来。如发酵的面团般,酝酿着,期待着,争先恐后地将仪式感码得满满当当。 年糕和米...

  • 儿时的年味|仪式感满满

    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变得寡然无味。照常地睡到自然醒,玩玩手机出街走走,无甚特别。儿时可不是这般。 那时候,过年是旧...

  • 儿时的年味| 舌尖上的温情记忆

    文/娟子 对于年味最初的记忆,是父亲挑着一担一担的红薯在土地与家之间往返的身影,由远及近。脚上的套鞋(雨鞋)沾满了...

  • 儿时的年味 | 遗失的仪式感

    小时候,最盼过年,有钱有肉有新衣。如今,最怕过年,没钱没颜没对象。 在老家,过年从农历的12月23日就开始了,大人...

  • 儿时的年味|生活的仪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节日在生活中的分量是越来越轻,没有那种盼望的感觉,充其量只是希望可以休息几天。加上这几年商...

  • 儿时的年味|新年的仪式感

    记忆中的儿时新年是从放寒假那一天开始的,每年的冬天期末考试过后,寒假开始之时,我们这些小孩们就开始数着日子等过年了...

  • 儿时的年味/生命的仪式感

    文/幽锦 天寒地冻,外面漫天雪花,我一起床就看到厨房煤球炉子上咕咕噜噜的冒着热气是妈妈一早就开始熬的腊八粥。 妈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 | 仪式感下的温情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a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