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笔记怡然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作者: 就是那个王小照 | 来源:发表于2017-09-15 21:35 被阅读409次

    在全民追捧《10天打造完美好口才》、《10天掌握快速阅读》等畅销书的高速时代,谈论对文学经典或者理论类基础书目的深度阅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毕竟很少有人喜欢做这种“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傻事儿。但这真的是傻事儿吗?之前有个姑娘花了两万多块,报了多个学习班,却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这些名目繁多的学习班所教授的内容,居然大多脱胎于同一本艰涩难啃的读物。如此看来,花时间对基础书目进行深入阅读,倒可以算的上是个省钱又省时的好方法了。但问题又来了,我们要怎样来进行深度阅读呢?这就要求助于文学理论了。

    文学理论是国内大学中文系低年级的必修课。从实用角度来看,通过文学理论系统化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高效的文学作品分析方式,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效率。作为一本基础知识类书籍,《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一方面回顾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主题和潮流,并通过哲学和社会的视角将其串联起来,使全书充满趣味且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书中也全方位解答了普通读者对文学理论这一学科的疑惑,比如什么是文学、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学,以及文学的目的是什么等。阅读完本书,你将不仅对文学理论领域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根据作者弗莱提供的文学理论思维模型,梳理出一条有效的深入阅读之路。

    虽然本书的名字足够严肃,但内容却并非你所想的那般枯燥无味。本书作者弗莱·弗莱称得上是“文学理论界”的一朵奇葩。为什么这么说呢?2009年,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弗莱在耶鲁大学开设了一门名为“文学300”的文学理论课程,正是这门课程,让弗莱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在该课程中,弗莱充分结合了自身的文学经验、广泛例举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极好地平衡了文学理论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正是这一做法,使得该课程彻底打破了理论课教室门可罗雀的常态,迅速成为了该校的热门课程,并被录制成了公开课,受到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追捧。《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一书,就是由这门广受欢迎的文学理论课改写而成。

    以上就是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接下来我将为你详细讲述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介绍了三个增加阅读深度的途径。第一个途径,与文学作品进行积极对话。第二个途径,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第三个途径注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性。接下来,我会像弗莱一样,以举例的方式分别阐述这三部分内容。


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途径:与文学作品进行积极对话。

    在解释什么是“积极对话”之前,我们先来试想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你刚读完了一本好书,想向朋友进行推荐。此时,你是会大量引用书中的原文呢?还是会将书中的精彩内容进行一个提炼、概括后,再向朋友进行介绍?

    第二个场景。在考试前,老师会一再强调,“不要照抄你们学过的作者的用词。我想知道的是,你们已经真正了解了这些作者。”而你回应老师的方式,便是绞尽脑汁地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并通过你自己组织好的另外一种语言,将该作品的内容进行重新阐述。

    你大概已经猜到了,以上这两个场景所描述的,就是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所进行的积极的对话。而在这两个场景中所使用到的,对文学作品进行总结提炼及重新阐述的过程,则是我们接下来要详细展开论述的“阐释学”。

    你可以将这个听起来颇为高深的词语,暂且标记为对文学内溶内容的阐释与说明。阐释学最初是从宗教中开始的,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圣经文本。后来,阐释学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法律领域及其他领域,阐释活动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在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常规动作。而如果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始终不断尝试去阐释其中的内容,那么你会发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阐释活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循环往复的。

    这听起来有点复杂,我们还是来举例说明吧。你可以试着找一部18世纪诗人雪莱的作品,这类来自遥远视域的作品通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阐释活动”或上面所提到的“阐释循环”。在阅读雪莱的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带入到对文学作品意思的理解之中,我们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去思考作品中似乎要表明的内容。而反之亦然,随着我们对作品的不断阅读,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和修正着我们对作品已有的认识。所以我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且这种互动是不断循环,随着阅读进度的推进而推进。正是这种阐释的循环,使得我们在获得作品本身意思的过程中,能够与作品发生积极的对话,从而在作品表述的意思之上,发觉到作者“想说的意思”,也就是该文学作品真正的意义。

    至此,你或许已经理解了“浅阅读”与“深度阅读”的区别。即在浅阅读过程中,我们只是不加思考地去接纳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意思;而在深度阅读中,我们则是在不断理解作品意思的基础之上上,通过上面提到的“阐释循环”来试图去发现作者想说的意义。

    第二个问题,阐释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创作实践和接受实践的融合过程。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在我们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的同时,往往会掺杂我们自己对作品的评价。而这就相当于我们与作者进行了一场隔空的对话与讨论,如此所得到的收获,必然比照单全收作者的言论要多得多。

    虽然文学作品由其作者所创造,但其意义是一个独立的生成物。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以自身既有的观念来对其进行解读。而作品则一方面以其自有的语言、风格、内容来抵御读者的这种“破坏”,同时,又大开门户,将那些能够扩展和丰富作品意义的解释统统吸纳进来。在这个抵御与吸纳的过程中,我们就以作品为媒介,与作者进行了一次“隔空沟通”。

    与沃伦·巴菲特齐名的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是十分推崇这种“隔空沟通”的。他甚至指出,如果你掌握了与那些已逝的老家伙进行隔空沟通的技巧,那么将没有人能够阻止你的成功。芒格被称为是“移动的图书馆”,他的阅读量之大,对所阅读内容理解之深刻,是支撑他稳坐世界著名投资人宝座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进行深度阅读的第二个方法,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

    对于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人生境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阅读中也存在这样的三重境界。在浅阅读过程中,我们通常“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见即所得,被文字牵着鼻子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开始不断探寻文学作品意思之后的意义,此时,我们就逐渐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但真正的深入阅读,其实应该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能够探索到作品的意义,而且能够准确理解作品究竟以何种方式表现了这种意义。

    阅读的这三重境界是层层递进的,而要达到第三重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我们从小就被要求阅读经典,但经典读来总是艰涩。而如果我们将经典放在“当时”的社会语境和环境下来进行理解,则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通过了解经典的创作背景,洞悉了作者的意识形态,从而在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抓手。

    在前两个阅读境界中,文学作品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真实世界的缩影。也就是说,你可以以这个作品为媒介或者切入点,来探寻真实的世界。但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文学作品则可以被看作为世界中的一个客体,由当时的社会力量生成、维持或者毁灭。换句话说,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军事斗争、阶级状况、民族关系、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对作家创作个性产生制约作用,并最终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比如建安时期社会动荡,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比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丕在《燕歌行》中感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在阐明了社会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后,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词,是个极其模糊而且让人头疼的概念,它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信仰模式,它是先后出现的历史阶段中的统治阶级拥有的特征。好吧,即便我们都曾在大学时被《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折磨地死去活来,估计要理解上述句子还是有些难度。通俗点说,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这样一种信条,就是持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掌握了真理。

    举个例子,还记得那个被恩格斯视为文学英雄的巴尔扎克么?如果你试着去阐释他的小说,那么,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社会环境及意识形态就一定派的上用场了。巴尔扎克是一位反动的保皇派,他的作品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复杂的阶级结构。如果你对巴尔扎克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对巴尔扎克的意识形态有所把握,那么在阅读其作品的过程中,你将不仅仅读懂故事的意思,或者可以从当时的背景出发,阐释出巴尔扎克借由一个普通故事而展示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还能充分理解其文学作品的结构方式及表述方式。

    如此,我们在阅读的深度上便更进了一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第三个途径:注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性。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直接影响着文学的价值和生命。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学语言呢?它与我们的日常语言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才能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把握,进一步深化我们的阅读呢?

    接下来我们就慢慢来介绍文学语言的三种特性,内指性、蕴涵性和阻拒性等特征,并通过对比,展示出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谈谈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在介绍究竟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内指性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句耳熟能详的诗。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白发三千丈”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但在诗人所虚构出来的模拟世界中,它却是符合诗人的情感逻辑的。同样的诗句还有岳飞《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我们常常把丰富和艺术逻辑或情感逻辑的语言称为内指性语言,把符合现实逻辑或事理逻辑的语言称为外指性语言。当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对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加以区分,还要尝试在理解内指性语言表面意思的基础上,探寻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在意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学语言的蕴含性。

    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触,同样一句话,两个人理解的意思却大相径庭。比如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在1999年央视春晚上演过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在主持人崔永元报出当期实话实说栏目的话题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后,赵本山扮演的东北大叔紧接着就说,“昨天准备了一宿,今天来了,明天回去。”话题的本意,其实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主持人和东北大叔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理解,展示出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又一差异:文学语言具有心理蕴含性,侧重表现功能;而日普通语言则意义单一,侧重指称客观事物的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文学语言也以其所独有的心里蕴含性,成为了广告语的宠儿,比如最著名的耐克的广告“Just Do It”。文学语言就是这样,它或许看似普通,但往往倾注着文学家的心理内含,它们托物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呈现出了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然而,如果你不了解文学语言的蕴含性,你可能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文学语言的阻拒性。

    我们还是先来看两个例子。经常在路上的人对车贴并不陌生。同样的一句话,用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表述出来则风格差异巨大。比如一个普通的“保持车距,当心撞车”,如果转换成文学语言版本,则变成了“请别吻我,因为我怕羞。”这里的“羞”写的是害羞的“羞”,而如果你肯花心思多琢磨一下就会明白,这个车贴的本意应该是“修理的修”。这种到常规修辞手法,让人无法一眼就看明白的特性,就是文学语言的阻拒性,其目的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让你在经过一番思索、玩味之后,深感其妙,或风趣幽默,或耐人寻味。这就是文学语 言的文学性、艺术性所在。


以上就是我们从“如何进行深度阅读的角度”来对文学理论进行的一个诠释。但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谈到这一话题,只是文学理论的一个极为细小的关注点。

    文学理论作为国内文学院低年级的必修科目,不仅可以让我们对文学文本、文学整体形成一个丰富的感知,更能启发我们的哲学性思考。你要知道,文学理论的最终落点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更高层次的生命。文学理论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能够将我们从世界中超拔出来,可以站在高处,对万物进行重新的审视。

    听起来很爽是不是?但要想搭上文学理论这班直升机到达高处,你得先准备好足够的阅读量。因为文学理论毕竟是在作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来的,没有大量的阅读,直接上升到归纳总结高度的作品理论分析,就会显得枯燥且苍白。

    不过你也不用太过担心,好在弗莱的这本《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足够风趣幽默:它以时下的热点为实例,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哲学和历史相结合,把理论家之间的联系和分歧阐释的淋漓尽致。本书所涉及的经典文本的广度、所探讨的理论问题的深度、以及所具有的权威性,使得本书足以成为一本相对容易阅读且颇具趣味性的文学理论入门书籍。而对于文学理论专业人士而言,弗莱教授在本书最后一章所进行的总结,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耶鲁大学公开课:文学理论》|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me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