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卖部的名字叫童年。
王春华帮忙取得。
杩头村西一条微长带缓坡的宽马路边,开着一个贩卖果蔬的小卖部,坐落于坡道中间。
坡上是一所小学,当地的孩子全在这所学校上学,小卖部门口是学生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待一放学,再也管制不住的学生如陀螺般旋转着向小卖部簇拥过来。
小卖部的秘密就此揭晓。
除了原先贩卖的瓜果蔬菜,学生用具、汽水饮料、零食辣条、芭比玩具等样样齐全,这间小卖部就像拥有魔法石的巫师,透彻地探听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店主是一对成年夫妇,两人很有夫妻相,男人很高,女儿只比男人矮那么一丁点,通常男人在幕后做些搬搬扛扛的重活,女人负责在柜台间看货,分工很明确,男人没活时便回到柜台旁帮忙,这家店一开就是几十年。
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幼苗由此出发,挥洒至更远处发芽。
清脆尖锐的下课铃仿佛比教师的演讲还赋予吸引力,被诱惑者自愿哒哒跑到小卖部,浅尝被勾起味蕾的糖果,纯真的两颊上印着满足二字。
不足二十平米的空间人头攒动,各处在挑拣自己眼中的“魅力食品”,角落的单个柜顶摆放的黑白电视机也是学生们的“心中宝”。此时的小卖部生机盎然,一片繁荣。
垂到肚皮的辣条,在嘴里“活跃”的跳跳糖,一毛钱的冰汽水,简易唐僧肉...都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TOP食品,五毛钱够花一周的。存于记忆深处的童趣往昔,在王春华站到“小卖部门口(凭着记忆,找到的小卖部方位)”处时全涌现出来。
尤其在酷暑夏日,下午上课前夕,学生们丢弃掉午休美梦,拿着皮筋绳到小卖部门口“锻炼起来”,这是女孩子的专利,男孩子忙着攒卡片换奖品,用废纸本叠好的摔炮玩的不亦乐乎,各司其职,互不影响。
曾经他也是小卖部的老主顾,mvp,见证了小店的成长轨迹,时隔多年后,再次回到这个曾经熟悉无比的地方,不禁感慨良深。
当初的小卖部已无处可寻,门窗也销声匿迹,随之替代的是抹了黄漆的石墙,虽然能清晰地搜寻到小卖部当初的方位,可是一切却不同以往了。
人在成长,小卖部在衰退。
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一直保留下来的。
当初炽烈拥挤的小卖部的痕迹被掩盖的一干二净,仿佛没存在过,就连里面的氛围也像是臆想出来的。
曾经的学校,现在也演变得千疮百孔,看得出荒废了多年,斑驳铁门的杂缝中还挂着蛛网,已很久没人到过此处。学生现在都到镇里读书,这个曾经教书育人的场所已被人渐渐遗忘。
王春华开始怀念起昔日的小卖部,那对成年夫妇,嘈杂的学校,它们可能穿越时空到另一个平行空间去落地生根,重头再来。
毕竟所有的记忆是从小卖部开始的,她想给予她一个完美结局。
遐想片刻,儿时的小卖部搬到了云边镇,成了云边有个小卖部。
它还将一直传承下去,为人们重温儿时的童梦。
周而复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