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共赏】方木读书星光简道
《三字经》读书笔谈(三十二)

《三字经》读书笔谈(三十二)

作者: 浩宇yyl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07:26 被阅读228次

【原文】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字词义解释】

(1)考:研究、考察。

(2)实录:真实的记载。此处指原始的史料。

(3)通:通晓明白。

(4)古今:古往今来所发生的事迹。

(5)若:好像。

(6)亲目:亲眼看见。

(7)诵:朗读。

(8)惟:思考。

(9)朝:早晨。

(10)斯:如此。

(11)夕:晚上。

【译文参考】

凡是读史书的人都要细心研究、考察历史事实的资料,这样才能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好像是亲眼目睹一样的清楚明白。而且读书时要心口相应,不仅要用口朗诵,还要在心里思考。而且要早晚勤奋读书,才会学有所得。

【读书笔谈】

《三字经》原着对历史的叙述止于宋朝,所以,这里自然开始交代和总结应该如何读历史。读历史,一定要务实,要看真实的记载和事实。如果一开始看到的都是假的,那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从而误导人的思想行为。

但是仅仅看到真实的记载,还是不行,因为很多事件纷繁复杂,如果不能有正确的历史观和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样的事件,会得出不同的看法,甚至很多事件,也并不会只限于一个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是很重要的。

那为何全面正确看懂历史,对人很重要呢,因为我们人活着,要与社会交往,与人交往,碰到的各种烦恼和问题,不管是管理国家,经商,还是在家中处理父母、夫妻和子女教育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历史可以给我们以借鉴和参考,如果我们仅仅知道了历史发生过某件事,却不知道用于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问题,那就成为死的知识。

就像今天的人,为了考分数而学习,很多人考完后,几乎全部还给老师,因为没有变成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古人读历史,不会读出崇尚暴力或者武力来解决问题的结论,而是放眼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上千年来看问题,所以不停告诫人,得人心者得天下,修德方能长久,为政者仁德,天下才会太平,持家者大度公正,家和才会万事兴。今天的孩子们,缺少有见识的老师教他们读历史,他们就只会被异端邪说引导到对金钱和暴力的崇拜。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孔子在《论语 为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是说,读书却不进行自己独立的思考,就会学而不得,无法理解吸收书中的知识,无法从书中吸取正面的有意义的东西,成为自己的智慧。那样就会越学越糊涂,不仅糊涂,因为感受不到任何意义,便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得如同被人强迫在学,毫无乐趣可言,就是说自己为何要学习为何要看书,为何要背书读书,都不知道了,如何能体会读书学习的乐趣呢?今天的学生逃学,自闭,很多情况,就是被动在学习,被人灌输了一大堆知识和名词,简直变成了活电脑。学得疲惫不堪。却一直活得糊涂而不安,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今天的孩子,十分空虚而无奈,甚至绝望忧郁,干脆沉迷电子游戏,什么叫做胸怀大志,什么叫做忧国忧民,什么叫做为人的本分,责任和道义,统统都被隔绝,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和思考。人没有老师和家长正的引导,必然没有主见,没有正见,那么异端邪说也就会占据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走向魔性。校园欺凌是如何发生的,为何杜绝不了,根本问题就出在这里。

也有的孩子会思考,希望按自己的意愿来学,但是找不到参照,找不到自信和根据,没有历史的借鉴,前人的经验,就会常常站在十字路口,感到惶恐不安,最后不了了之,放弃了自己的思考,随波逐流。所以,问题是严重的,什么时候,人能回归传统教育,懂得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分的,孩子们就有救了。也正是因此,传统教育的《三字经》才 让人不要读而不思,不要读死书。但前提是,老师自己都不懂教育的本质在哪里,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幸好有祖先留下的经典,我们可以自己去读。《论语》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正是此意。追远,就是追随祖先留下的足迹、留下的历史、见识和智慧。这样的民族,永远会守住传承的道义和仁德。不忘做人的道理,恶行便没有市场。

【故事天地】

春秋齐国太史的故事

《左传》上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杼杀了淫乱无道的齐庄公,齐国太史伯秉笔直书说:“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掉了太史伯,然后命其二弟太史仲记载这件事。太史仲毫不犹豫,写下的仍然是这五个字“崔杼弑其君”,于是也被杀掉。三弟太史叔继承兄长遗志,再次写下“杼弑其君”,又被崔杼所杀。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与三个哥哥一样视死如归,仍旧写“崔杼弑其君”,并对崔杼说:“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气所震慑,放弃了歪曲历史的想法。当太史季出门时,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简而来,便问他来此何干?南史氏说:“我担心你也被崔杼杀掉,无人记录史实。”说罢将手里的竹简给太史季看,上面也是如实记载着“崔杼弑其君”。

这个故事意味着,古人视信义如命,古人原先记录的历史是严肃而真实的,是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会为权贵动摇自己的责任和道义。

相关文章

  • 《三字经》读书笔谈(三十二)

    【原文】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字词义解释】 (1)考:研究、考察...

  •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启蒙教本,由宋朝大儒王应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

  • 《三字经》读书笔谈(三)

    【原文】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参考】 为人父母的,如果养育子女,...

  • 《三字经》读书笔谈(九)

    【原文】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字词义解释】 (1)仁:爱人利物的胸怀。 (2)义:合宜正当的事。 (...

  • 《三字经》读书笔谈(十一)

    【原文】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字词义解释】 (1)喜:高兴、快乐。 ...

  • 《三字经》读书笔谈(十三)

    【原文】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字词义解释】 (1)训:教导。 (2...

  •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字词义解释】 (1)三传:《左传》...

  • 《三字经》读书笔谈(一)

    《三字经》高居“经”书的地位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由宋...

  • 《三字经》读书笔谈(四)

    【原文】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字词义解释】 (1)玉:材质坚硬,表面...

  • 《三字经》读书笔谈(八)

    【原文】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字词义解释】 (1)行:万物分类的基本概念。 (2)本乎数:本,根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字经》读书笔谈(三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wu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