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佛、儒、道专题佛学与哲理学佛心得
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作者: df20bbd23d97 | 来源:发表于2018-10-07 22:50 被阅读5次
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上来说到“十二因缘之环”。朱居士插嘴说,没听说这个环,不太懂。十二因缘,是佛教固有的名相,但是这个“十二因缘之环”,是我个人这么说的。佛经里面也有比喻,说是“十二轮”、“十二重(二声)城”、“十二率连”。我说就是十二个部件组成的一个圆环,叫它“十二因缘之环”。

那么,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先说“因缘”。

因缘有几种含义在里面。用的地方不同,意思有不同。第一,因等于缘,缘即是因,合称因缘。第二、引发结果的直接原因,内在原因,称为因;辅助因的外部原因,间接原因,称为缘。所谓“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第三、因缘等于缘起,这个缘起就是前面我们讲过“十二部经”里面的那个“因缘”。第四、缘以为因。也就是缘之以为因。这里的缘,就是沿着、顺着、攀缘的缘。例如说,这座山很陡峭,很难攀援。这个意思的缘字,在佛法中也很常见,例如,系缘对境,什么意思呢,例如我们念佛,观想阿弥陀佛在对面空中,精神专注,不走神,阿弥陀佛就是对境,我们对着的一个境,不走神这件事,就是系,系在阿弥陀佛这个境上的这个心理动作,就是缘。缘之以为因,就是系缘在它上面,之就是指代它,这是古汉语的内容了嘛,缘着它,它就是缘的主体的因,缘的主体就是果。如下面的缘痴而有行,行就是缘的主体,痴就是行的因,由痴而有行。是这么一个缘以为因,缘之、以之为因。

当然,如果再把因缘细分,在法相唯识学里,就有六种因、四种缘,这也不过是细分了而已,这里不做赘述,以后涉及到了再说。

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再说“十二”,这里的十二,是十二件事;这十二件事,是一切轮回众生,所不能免除的。只要在轮回里,必然有这十二,一个不缺,缺了,就构不成轮回的这个圆圈,那就不在轮回里了。

1、痴。痴就是无明,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

2、行。行就是身口意三业的造作。

3、识。这里的识,专指在业、这种力量的牵引下,在六道里投胎转世的那一念心(这里的识,在法相唯识学,就是指阿赖耶识。识就是心的专业说法,佛教专业说识不说心,通俗来说、按照汉语的习惯来说,才说心,细分分八种,就是八识,也就是心的功能作用可以被细分八个方面来观察分析)。佛教不说灵魂转世,而说“神识”转世,就是识这个东西转世,神,是形容识的,识的功能很特殊,所以叫神(神在哪里呢,我们昨天看一个路人讨厌,这个讨厌的一念心理活动,识,就记录在案了、何况说你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的事儿。也就是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案。你忘记了一个东西放在那里了,转天忽然记起来了,这个作用也是阿赖耶识本来记录了,这个记录忽然被某种愿意触动了,就起了现行,现行就是显现在眼前的意思。你看神不神呢?汉族民间文化,把这件事,用“孽镜台”来象征。说人死后,要到孽镜台上照镜子,这辈子的所有事情,都像蒙太奇一样,给你过一遍,你无话可说,也无可隐瞒,是善是恶是无记,三业无所遁形,就该去哪里去哪里了。在佛教呢,要成佛,恰恰是转这个凡夫的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叫转识成智。就是把杂染的这个识,净化干净,从善恶之境,显出无漏清净的功德,就像镜子一样,我们有善恶,照出来的果,就有善恶,我们证悟人法二空,现出来就是镜子的本来,一尘不染。所以转了凡夫的杂染的阿赖耶识,变为清净的万德庄严,就比喻为大圆镜。你看,民间文化,你说是迷信?是瞎编乱造?不那么简单的,其来有自。这是民俗学可以研究的范畴,不在我们深究之内),其实也就是识转世,加上神,神识,双音节的音节韵律,好听,这是音韵学,但是也容易生误解,神识就比识,多产生一种朦朦胧胧,玄玄乎乎的感觉。如果不了解清楚,以为有个“神”,有个“灵光”,其实不是那回事儿。般若系统上不承认有个识,不承认有个轮回的主体,瑜伽系统上,假名施设一个识的概念,这都是角度问题,角度问题是为了对应不同的众生的需要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些以后再说吧,再扯就扯不会来了。

4、名色。即是五蕴。五蕴大家很熟悉了,心经嘛,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总称为名;为什么呢?受想行识,看不见摸不着,以思维分析知其存在,所以立名而显,故而叫名。色,即色法,有质碍之物体,叫色。民间常说,酒色财气四大皆空,这是讹误,色当然包括女色,但它是指一切物质而言。四大,更不用说了,佛教的四大皆空,指的是地水火风,对人没有影响了,叫四大皆空。

5、六入。六入又叫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内六入;六根各各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外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涉入、趋入;处,所依之处。六根,这里的根,可不是器官,例如眼根,可不是指眼睛这种器官,而是一种能力、作用,就像善根、信根一样,不是器官。五根(意根是精神上的作用,通于五根)通过五种器官(眼耳鼻舌身),外取色声香味触五境,加上意根取法,抽象的感知,而产生六种分别,就是六种心,这叫六识,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也叫六尘,因为它引发好恶等等分别,令心杂乱,所以叫尘。六根六境互相涉入,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

6、触。接触、触动,六根六境六识,之间的互涉互入互动,这就叫触。

7、受。感受,六入了,触了,就有各种各样的感受,谁没有个感受呢?死人没有感受?那是世俗之说,佛教里的死,是一期生命的终结,也同时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轮回不止,还是有感受。

8、爱。就是欲求。有感受,就有爱,有不爱,有喜欢,有不喜欢……喜欢的是欲求得到喜欢的,不喜欢的是欲求不要得到不喜欢的……我们不是在说绕口令,这些都是爱。

9、取。有了爱,就有追求求取的行为,就有了造作,就有各种业了啊。记得吗?2就是行。怎么行呢?如果不是错误的行,就不在轮回里了。不在轮回里的行,那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行。现在,都是错误的行,是因为1啊。——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行,就不是因为1,而是因为“明”。——乱不乱?这是个圈儿,是个套儿,是个圈套。套住了我们在轮回里。

10、有。有了取就有了有。这里的有,是有善有恶,于是有业,因为有,空不了,就有果。有善果有恶果。善果在三善道,恶果在三恶道,就在六道轮回里面转圈儿。要出六道轮回,修善去恶,得了生命的浩然之气后,进一步要“自净其意”,不是净别人的意,要向内清净自己的意,清净自己什么意?善恶分别的执意。由此至少可以入人我之空,而截断生死之流。

11、生。有爱、有取、有有,那就不断地生吧,不断地在轮回里生。

12、老死。有生,必有老死。你想长生不老做神仙吗?神仙的命是长,但是也有寿数。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佛教说天地也有成、住、坏、空。费尽精神修神仙,不如一念悟涅槃。说生字,就有死字,无死生从何来?有此分别,便是二元相待的生灭法,只有不生,才能不灭。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如是,忧悲苦恼。

上来,十二件事,一切众生都不会缺的。

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但是,如果你要和我抬杠,说有些动物,你看,腔肠动物,没眼睛啊,没有色入吧。你要这么抬杠,我就把六入改成一入好了。这是笑话,这十二件事,文字相上,是以六道中的人为针对对象,但是其本质上,是一切众生都具有的。——其实,没有眼睛,也还是有色入的,就像盲人一样啊,看到一片黑暗,眼睛这个器官坏了,但是眼根是不会坏的,明白吗?这里还有“六根互入”,也就是“六根互用”的功能和作用在里面,这个道理以后如果讲《楞严经》到二十五圆通,我们再讲吧。如果没有这个道理,念佛的说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圆通是第一,经文明明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是第一,净土宗的祖师是瞪眼说瞎话吗?谁是第一?咳,耳根圆通不一定要用听的,念佛圆通也不是不可以做老大。如果吊死在入手的途径是舌头是鼻子是耳朵等等上面,佛就要喊冤枉了啊。可以说,权说耳根圆通是第一,实说各各是第一……到时候再说吧,又扯远了。

好,那么“十二”+“因缘”,就等于“十二因缘”了。也就是说,这十二件事,是互相有关系的,一个因缘着另一个。听得懂吗?前面讲因缘的四个含义,第四种,缘以为因。缘,攀援,沿着,顺着,一个顺着一个,一个拉着一个,十二件事,就像十二个部件,十二个小圆圈,一个连着一个,最后就会构成一个圆圈,一个圈套,一个“环”,我叫他“十二因缘之环”,也叫它“轮回之环”。因为他们一个攀援着一个,构成一个整体的关系,所以,这就叫“十二因缘”。

怎么“缘”呢?

A(顺):缘痴有行,行缘痴。行是攀援着无明而有的,这可以说,因为痴,就有行。往下都这么理解。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

那么,再详细去观察,去思维。我们把顺序反过来想。因为我们现在在生里面嘛。那就从生开始“缘”。

B(逆):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老死攀援着生,对吧。就按照这个思路下去。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对吧,晕没晕?其实很简单。就是环环相扣,这就是轮回。

那么,怎么断开轮回之环呢?

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老死攀援着生,如果这个生没有了,老死没有可以攀援的了,那老死就没有了,对吧。这就是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这就是佛教常说的,不生不灭,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心经啊,都读过的,你们都会背诵了。像小田居士每天念《心经除障法》很精进,念108遍的。你们看说到名色,说到六入,小田就在那边频频点头,对不对?

接下来都是这样思维。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痴灭了。我们已经轮回了一圈,对吧。

像上面那样思维一圈之后,我们就再次回到了A,对不对?晕了吗?A是什么?缘痴有行,行缘痴啊,从这里开始的。那么,回到A,就是,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

回来了吧。我们顺逆转动了这个“十二因缘之环”,转动了“轮回之环”。好玩吧。

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刚才我听见朱居士在下边小声嘟囔了一句,缘觉啊,可是怎么修呢?对,是缘觉。有佛有法之世,听闻十二因缘,依法而修,成就阿罗汉之果,为缘觉罗汉,如果无佛无法之世,自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修成阿罗汉,为独觉罗汉,也叫辟支佛。那么怎么修呢。其实你们很多人都知道的,你们当中有学过南传内观禅的,其中一些禅修方法,就是运用的断开十二因缘的方法啊。再者,《楞严经》你们大概都读过,或者都知道二十五圆通,想想看,是不是依靠的十二因缘的道理呢?十二因缘是个总纲啊,是修行的总纲。它能用在大小乘一切法门中。用它来理解你们自己修的法门,你们就能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就把“地图”研究透了,才好一二三开步走。至于具体怎么修,以后我们会讲。现在我们做的是持戒,进行闻思,在这里,持戒可以说是增上定学,不持戒,你们怎么努力打坐,怎么努力修,都是邪修邪定;在这里闻思也可以说是增上慧学,是增加智慧的。这两个是第一步,先来磨练心性的。用这个智慧先帮助持戒,把这些在日常生活里运用纯熟,都有了基础了,再进一步实修。不然就是邪修,修着修着业力起现行了,你就把持不住,就一定出问题。你现在着急修,修出一百步,结果出了问题,一退三百步,得不偿失。这些都是佛传下来的智慧,历史上两千多年无数前辈先贤的实践,我们还是不要太自信的好。

我多嘴说了一句“十二因缘之环”,这一打岔就岔出了这么远,我们回到文本上来,回到经文原典上来。(慧庵,讲于马鸣禅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地观经消文直讲042这就是个圈套:十二因缘之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ir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