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在写完《所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么?》和《冰冷的爱,你得学会——不再成为父母》,我以为我不会再提及,或是不会再去回顾这段经历了。
但当2021.7.31那天,私董会上提及“最近这段时间最苦恼的事情”时,我过去十多年的经历回忆瞬间涌上,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想法是:我想把我妈从这种状态里拯救出来。

在说出“如何拯救父母之间名存实亡的婚姻”这句话时,那种委屈和不甘就好像突然漫了上来:
我不是应该已经摆脱这件事的影响了嘛?我不是成功了嘛?为什么?为什么我还在为这件事情所烦恼呢?!
Part 1
生活中经常有人说,我是一个情绪太过稳定,或是太过正能量的人,就感觉好像不应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不是把太多情绪都埋在了心底?
我当时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发现,其实在内心深处藏着的,不是什么愤怒、悲哀,而是叫做“委屈”的一个小孩回忆起来过往的种种经历,最近的这两个月,是我情绪最稳定的两个月,也是内心最委屈的两个月。
无论是当初在流利说,还是后面在字节,我最怕的就是大半夜回到家,然后妈妈来个电话,跟我讲对父亲的各种不满,一方面在宣泄,一方面又希望我诚信诚意的去找他沟通,让他知错知悔改。最终被消耗,甚至陷在这种情绪里的,却还是我自己。
记忆里好像情绪只崩溃过三次:
2018.9.21 那时候大三在上海实习,接了妈妈的一个电话,然后找公司请了一天假,第一次鼓起勇气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跟我爸沟通,写着写着就哭了,写的越多眼泪越多,记录的恨越多,心里的矛盾就越多;
2019.6月临近毕业,妈妈的一个电话,让我在宿舍里直接摔了一个杯子,拿起扫把刚刚把碎片清理完毕时,眼泪就涌了上来,跑到隔壁的自习室里,在里面嚎啕大哭了一个小时;
2020年,第一次放下所有的尊严,跪在我爸面前,只求着诚心诚意的跟他好好沟通一次,说着说着就哭了,他到最后也是眼圈通红。
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过泪。
2016年,我热衷于的周志建的《拥抱不完美》,余后的3年时间开始独自探索与家庭和解的道路;
2019.8.18 我开始有能力去分析清楚父母的相处模式,很自豪的告诉自己,我已经知道父母对我的影响,我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这样的家庭里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孩子。我与这样的家庭和解了!
2021.4.30 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后,我恍惚间意识到,其实孩子与家庭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和解,每次我们以为的“结束”,都不过是一个阶段。就像被烧毁的草皮,经过岁月的发酵,心里的那块地方总会延伸出新的东西,可能是新生的象征,也可能是腐朽的延续。

不断回忆着、叙述着以及治愈着,直到这件事变成你已经习惯的稀松平常~
记得《火影忍者》里,被秽土转生的长门在回归净土之时,对师弟鸣人说了这么一段话:
鸣人,我要回师傅那里去了
要我来说 你就是师傅的第三部作品 也就是完结篇
第一部自来也篇非常完美
但第二部作品大部分都是败笔 也就如同我这样
系列的好坏都是由第三部 也就是完结篇来决定的
你一定要成为能够抵消劣作的最高杰作啊 鸣人
在这个临近24岁的时刻,我开始第五次,讲述我与家庭的相爱相杀,也是我目前所记述的原生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以自己为主人公的故事里,我可以很开心的告诉大家,无论故事里有多残缺和遗憾,它短暂的结局,都是我现今所有能力下的最高杰作。
而能以“开心、平静”的姿态分享给大家这件事,至今也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自豪。

故事背景其实很简单:父母相差十岁,父亲频繁的出轨和冷暴力,母亲作为受害者只能找到我进行宣泄和释放,父亲拒绝任何沟通和交流,在是否离婚的选择上,母亲一直在犹豫不决,我给她的建议反馈,却以她担心我以后找对象,单独照顾两个人的老年生活而驳回。
两年前,针对于这样的家庭关系,我的答案是:
无论他们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会问清楚他们的想法,但不会去干预,这算是跟原生家庭和解的最后一步吧。在自己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间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偶尔联系,但绝不干预~

但两年时间,母亲反馈给我负面事件和情绪的积累,让我慢慢产生“母亲是因为我而沉溺于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的愧疚感,有心无力。
我开始思考,他们的这种关系,我到底要不要干预?甚至是如何干预?
Part 2
前天三个小时的私董会讨论,我一边作为局中人陈述故事的细节,一边抽离出自己客观的分析思考,我开始慢慢明白,其实原生家庭与我的故事其实已经结束了,我现在在烦恼的,不过是母亲的问题而已。
在三年前,我已经明确了我跟家庭的边界,我知道母亲对于我讲述更多父亲的事情,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而我不需要给任何的建议,只需要倾听,并且把这些情绪抛掉即可。
但是在这次私董会,从大家眼里包含泪光的这种讨论和帮助中,我也慢慢明白了很多虽然残酷,但是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母亲还是爱父亲的,十多年来他们的争吵也好,纠缠也罢,都是他们爱的一种形式;我是幸运的,我在自救的同时,还想要去拯救他们的人生;我也是委屈的,我在这段家庭关系里,一直被自己严格要求,不能听信某一个人的一面之词,要舍弃尊严地去跟每个人沟通,乃至要开始操心去怂恿母亲做离婚的决定......
就像一个救死扶伤的心理咨询师,在拯救过很多人,以及接受“有些人自己无法拯救”的事实后,他心里所承受的那些委屈和不甘,在一点点堆砌起来后,也会成为一个吞噬人的黑洞。

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很惊艳的点,但我觉得,可以把它理解成在原生家庭关系里又一次自救和被温暖的感触吧~
我知道其实我是一个对自己很苛刻的人,很多事情做了努力,但往往会问自己,你真的做到最好了嘛?做到自己所有能做的嘛?一直在质疑,不肯放下,我觉得我内心也是有一个渴望吧~在自己自救和救助很多人的时候,也是多么希望有个人像踏着七彩祥云的孙悟空一样来到我面前,可以抱抱我,拍拍我的肩膀或是摸摸我的头,温柔地告诉我:你已经做的很棒了,你也已经不再属于过去的那个家庭关系了,对于他们的关系,你也经做了足够多的努力,可以放手了。
其实我跟我母亲一样,现在纠结和焦虑的点是因为爱,但却需要别人帮你提供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母亲以为我考虑做理由,不愿意放下与父亲的关系;而我也应该接受他人的建议,告诉自己:这件事你是办不到的,接纳这种无力感,安心放下吧~
在我私董会最终得出这个答案并且能与大家同步的时候,那一刻,我清清楚楚感受到了灵魂的生长和滋养,不再是简单的心流,而是我知道,自己被看见了,听到了和深深的理解,因此而治愈。

Part 3
在回家的路上,我真的想通了很多的事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知道了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情绪稳定性极高:
因为家庭里出现问题,都是母亲找我告状,然后我去找父亲追究真相,再沟通调和的模式,导致我在很多时候习惯性自我保护,会从冲突和矛盾中客体化,不会受情绪影响;带来的不好影响在于,我对于周遭的人和事,都是以一种长辈的心态去包容和照顾,会给人带来妥协、中央空调和不够严厉的印象。
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得到高研院以及认可的原因,因为较为成熟,跟身边的朋友很难有高知的沟通和碰撞模式,所以寻求一个高智识的平台去进行更深维度的沟通交流和学习。
关于心理学的探索:
其实最初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奔着找药方去的,一是感兴趣,二是觉得不用学习高数比较容易,但大学也并没有好好学,对于心理学的流派和领域的理解是毕业后学习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才慢慢领悟的,不是什么理论专家,但却是一个熟练使用各大心理学知识的实践派。
目前自己所擅长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和教育才是本质上受到自己家庭的影响,成为这几个领域的资深钻研者,并且也是未雨绸缪,不希望未来重现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系。
关于个人的开放度和底线:
为了理解父亲频繁出轨的模式,对于亲密关系中“性”的部分也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能很开放和科学的去谈论性关系,理解出轨是生理必然的事实,也意识到预防出轨靠的不是理性和决心,而仅仅是一颗坚定的责任心,对于出轨等不忠的行为表示零容忍。
关于追求:
我觉得选择来到上海,一方面是我在大学期间汲取的那些知识让我意识到,需要开阔自己的眼界看到更大的世界,你才有能力去理解更多事情背后的模式,更加从容的去解决问题;另外一方面我越来越能感知到,是为了避免受到家里不健康的关系影响,可以维护好自己生活于父母生活的边界。
关于行为模式:
穿搭以及审美偏向于女性化,生活中的性格也是偏向于一个可爱的孩子。因为从很小的年纪就要开始去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家庭环境中自己的性格和认知都是受奶奶、妈妈和姐姐等温柔的女性身份影响,所以潜意识对于传统男性有着很强的偏见以及厌恶,以及现在生活中比较跳脱和小孩子的性格表现是针对于儿童时期没能展现和表露的行为补偿。
另外我也有觉察到自己的两个小动作。
1.思考的时候会下意识摸耳垂
这个行为的意义对我而言,是自我抚摸和宽慰,就像小猫在被人摸头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享受的神情,我的感受也是类似于此。另外,在摩擦耳垂时产生的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就像是个警示器,让我在享受的同时,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思考的问题上去
2.在公众演讲的时候会紧张,经常是两臂环绕
这个行为我曾经给自己解读过,该姿势的本意是表示对于外界的抗拒或防范:生人勿近。但我仔细挖掘后发现,这个行为是我在面对大众比较紧张的时候,给自己内心小孩的一个拥抱,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有一种把自己支撑起来的感觉。
这两个行为都是自己取悦和关怀自己的方式,我是一个独立意识很强的个体,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必须坚强的角色,所以脆弱的一面需要通过自己给自己鼓励和支撑的方式来进行补偿。
同时也是个没什么冠军心的人,不习惯跟别人去比较,是以自我驱动的内驱模式,每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到自己的最好,所以自律和责任意识极强,我觉得这是一个比“冠军心”更加珍贵的品质。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关于未来:
不是特别适合做管理以及去带动团队的氛围,更擅长的方向是深入交流以及高质量输出,围绕着事件进行分析和剖解,习惯和适应各项挑战以及需要创新力的工作,期望从工作中主要获得成就感和给他人带来价值。
结尾补一个私董会的感悟吧~
之前我有过一个觉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
在参加了这场私董会之后,受Sally的启发,我觉得它还可以再进一步:
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问题是用来消失的。
很多人提出的问题的背景,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遇到的阻碍,这也造就了一句话:遇到问题的时候,答案一定比问题多。
但这句话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阻碍,针对于阻碍持续的挖掘和提问,到最后才能呈现出来问题。阻碍只是阶段,而问题才是本质,并且这个问题往往是你解决不了的,而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思维模型绕开这个问题或是让这个问题消失。
就拿今天涉及的题目“如何干预父母名存实亡的婚姻”来说,其实孩子的目标是希望妈妈过的好,而想要去做这件事,阻碍是父母的观念差异,父亲拒绝沟通。但问题在于父母双方都能接受这样的婚姻模式,孩子本身也是不希望父母离婚的,最终的问题就成了“你需不需要去干预父母的婚姻”,但妈妈已经过的很好了,这个问题就消失了呀!
很难理解哈,这个问题模式真的是在我亲身实践后才能有所觉察,目前以我的认知能力只能解读到这一步哈哈,后面还要多多去学习请教,晚些时候会再补一篇对于私董会的学习复盘~
还没看过瘾?
想了解我:初入简书,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有趣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剖解男性眼中的爱与性应该如何分离
我的成长故事:所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