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17:身正则行一一修身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点
代海涛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释义:
所谓管理好家族过好家庭日子关键在于要修好自身德行,这个德行的修养就是要和家人志同道合,同荣共辱,同时又要敢于纠正亲人们的错误,让其变好。人们往往都会因为他是咱自己人就对他偏爱的事也偏爱;因为他是自己人就对他厌恶的人和事也厌恶;因为他是自己人就对他敬畏的人和事也敬畏;因为他是自己就对他同情的人和事也同情;因为他是自己人就对他轻视的人和事也轻视。
因此,人们都习惯于偏爱谁谁而也偏爱他的偏爱,习惯于憎恨谁谁也同样憎恨他的憎恨。很难做到喜爱一个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又能看到那人的优点,客观公正的看待人和事,这样的人真是太少了。
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海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身不正,其令怎么能让人而服从?且不说治国,平天下了,齐家都难呢!
爱屋及乌,有人都用这儿了,爱自己的人就爱他的一切,把人宠上天;恨他人就恨他的一切,把人假设成十恶不赦的恶魔;凡是自己喜欢的都是完美宝贝,凡是自己讨厌的都是恶心垃圾。
读一读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看看傲慢与偏见带来的惨痛悲伤。修身的关键在于克制自己的自私与固执,正己化人,不正己怎么化人,自己是魔,怎么佛化众生?
儒家的修学是由内向外的,从格物到致知、诚意、正心,这都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进行的。中间有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就是修身。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济天下。首先要处理好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是国家、天下,这也是人本性之死,自己还吃不饱,就不会救苦救穷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并不大,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中部六省,从河南到安徽,从湖北到湖南,从山西到江西而已,甚至当时还没有江西、安徽、湖南,多了个陕西罢了。数十个诸侯藩国的总范围就是皇帝所指的天下,每个小诸侯藩国就是当时“国家”,历史书上的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么大点事儿,不是现在的世界宇宙。
目标再宏大,也都要从自身自家做起做好,齐家那时候指的不是单个家庭,而是一个姓氏家族。正因为与自身密切相关,所以才要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 福的人。”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家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孟子说:何谓王道?有三步:一人人种桑养禽,种桑让老人孩子有丝绸衣服穿,养禽是保证家人有肉吃,也就是吃穿不愁;二是训练士农工商兵,让每个人必须掌握一项技能自我去生存,还要保家卫国;三是兴办教育,统一思想,提高境界,励精图治。
所以,古今中外,治国理政中都对社会最基本单位一一家庭特别重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52492/651ff7cdb23f13e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