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谈社交

作者: 渐行渐知 | 来源:发表于2019-04-03 09:07 被阅读26次

    《菜根谭》的智慧(四十)

    《菜根谭》有语,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译为,遇到表情阴沉、沉默寡言的人,千万不要对他推心置腹表露内心;遇到满脸怒气自以为是的人,在他面前就要小心提防不多说话。

    先说句闲话、题外话:说话是有讲究的,也是讲规矩的。与一人说、与一众人说皆然。本人实在搞不清楚简书平台对于某些说话类型的规矩和标准,特别是涉及政治的文章,冒险而又谨慎地写了几篇,结果被锁定大半。提示可以申诉,但申诉永无答复;提示可以修改,但改后石沉大海。算了,自己也要有点自知之明,不写了、写了也不发了,相安无事,还是聊生活吧!

    伴随人类进化、文明发展,自打出现社会形态,说话、交际、社交,便已成为人类生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溯至古代,从狩猎、祭祀等活动中便传达出社交意义。语言和文字诞生后,社交开始由简到繁。几千年历史,我们从不缺喜爱社交、热衷社交、擅长社交之人,也不缺宾客高朋、络绎不绝、热闹不已的社交之举。

    所谓“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就是提醒每个人,社会交际需把握好“分寸”

    社交从表面看,可以呈现融洽、紧张、对峙等种种氛围;从实质看,则反映心意相通、心怀叵测、勾心斗角等等状态。举手投足间,充满内心的交流碰撞。不可不慎。

    在今天的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一带,藏着一座颇难寻觅的院落。80多年前,在这座叫作“杜祠”的地方,曾经上演了一场堪称民国时代最为盛大的社交关系秀

    “杜祠”的主人是杜月笙,他最著名的口头禅叫“闲话一句”,江湖中人找上门来摆平事体,从革命党到章太炎、杨度这样的大知识分子,从慈善救灾到资助抗日,只要有了杜先生这句话,这事就算成了。他的秘书胡叙五曾说:“他的金钱像潮水般涌来,依旧让它像潮水般淌去。凭着这些身外之物,他从四面八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当年有微信朋友圈,杜先生的通讯录可能要加到系统崩溃为止。

    但在这位一生中充满高光时刻的杜先生心中,“杜家祠堂”的落成,应是人生辉煌,莫过如此了。

    1931年6月初,一生似乎很少主动找人帮忙的杜月笙带着杜祠来了,围绕落成搞的各种庆祝仪式共持续了三天。在6月9日奉主入祠的仪式中,仅仪仗队伍就有五千多人,连绵两英里。按照《杜月笙传》的记录,当天的仪仗队是由骑着高头大马的英国巡捕开路,法国人的安南巡捕骑着自行车随行,最后才是中国巡捕。据说除了余叔岩,中国京剧界的所有名角都同时聚于杜祠。宴席变成流水席,每顿饭要翻三次台子,才能让近万名宾客都吃上饭

    对于上海人来说,这是开埠近百年以来,从未见过的一次大场面。

    后来,家境几乎败落的杜老板在香港过世前,据说让家人烧掉了所有朋友打的欠条。赤条条来、依旧赤条条走。

    一场盛世社交,亦未掩人世凄凉。

    其实,无论豪门贵族、贫穷百姓,社交对于中国人而言,大部分时候更像一种目标明确的利益置换。中国人认可的价值,多数与物质有关。与之无关的,谓之没用

    在看似风光、忙忙碌碌的社交生活中,看着别人拼酒、瞎聊、讲段子,你只想拿出手机看点儿什么,来掩饰你的尴尬和无所适从;看着人们和领导挨个敬酒,你只能挂着僵硬的笑容在一旁看着,装作融入其中;轮到自己说句话,便要绞尽心思遣词造句,生怕不得体得罪人,被甩出圈子之外。

    所谓社交,全是冠冕堂皇、言不由衷、矫揉造作之举。各种社交之道充斥坊间,稍不注意就会有人给你上上一课,不过是教你如何揣摩人意、曲意逢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然后顺利实现心中藏匿的那点小九九。

    所以,费孝通描述中国人的基本社交关系,全然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齐美尔在《交际社会学》中说过,真正纯粹的社交是“为社交而社交”,这中间没有任何社会因素,没有丝毫利用的关系和功利主义,两人相向而坐,愉快地聊天,节奏适当,气氛轻松,交谈双方仅从交谈本身就获得了无限乐趣。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要利用对方的社会资本为自己牟利。缺乏知识与精神层面交流的沟通,充其量只是交际。

    从这个定义来看,严格来说,中国人喜欢聚会,但没有社交。真正的社交不累,耗费时间的“伪社交”才累。

    学者周国平认为,社交应更注重彼此交往的质量。他说:“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白岩松回忆起他心目中的社交时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80年代经常有很深入的谈心。但现在手机这个第三者的出现,让深度的谈心很难了。那时候的卧谈会,会为一首诗、一部作品、一个观念彼此争论,最后谁都睡不着,天就慢慢亮了。”现在人们的精力除了满足基本欲望之外已经所剩无几,以致思想成了奢侈品,社交、聚会成了“无聊”的代名词。

    耿直的蒙田说过:“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

    希望未来哪天社交饥渴的中国人可以“冷淡”下来。

    这样的冷淡,指的是情绪的平缓、欲望的削弱,注重向内的、对于知识与精神层面的追求。只有当中国人的知识涵养与其物质财富都同样富足的时候,社交才会变得有趣起来

    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谈社交也不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谈社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vo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