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美

作者: 寻虎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0:51 被阅读33次

 一、什么是美学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鲍姆嘉通使美学成为一门学科,他编写了第一本美学教材。

  2.中国美学的历史至少从老子、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美学。

  3.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美学家是朱光潜和宗白华。

  4.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出现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范围内讨论美学问题,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美学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人的精神超越了“自我”的有限性,得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回复到人的精神家园,从而确证了自己的存在。

   7.学习美学的意义在于: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自己对于人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智慧。

  8.美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学习美学的方法:第一,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二、美是什么

  1.在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从此西方学术界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开始转变。美的本质的研究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

  2.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术界的美学大讨论中,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形成了四派不同的观点。

  3.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柳宗元提出的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能离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

  4.美在意象。朱光潜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5.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6.美(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7.美(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这就是“美”与“真”的统一。这里说的“真”不是逻辑的“真”,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存在的“真”,就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8. 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 

  9. 美(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 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

 三、审美五方面的特性: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与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在美感的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四、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个人的家庭出身、阶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在这个人的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五、艺术美

  1.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感兴)。所以艺术和美(广义的美)是不可分的。

  2.艺术与非艺术应该加以区分,区分就在于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也就是王夫之说的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流派,如“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一些艺术家,他们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实质上是摒弃一切关于意义的要求,从而导致意蕴的虚无。他们的一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这些东西不是艺术。

  3.艺术创造的过程包括两个飞跃,一个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飞跃,一个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政治的因素、经济的因素、物质技术的因素等等多种复杂的因素,但这一切的中心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

  4.艺术作品的结构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我们认为分成三个层次是比较合适的:(1)材料层;(2)形式层;(3)意蕴层。

  艺术作品的材料层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影响整个作品的意象世界的生成;另一方面,它给观赏者一种质料感,这种质料感会融入美感,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也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另一方面,它本身可以有某种意味,这种意味即一般所说“形式美”或“形式感”,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艺术作品的意蕴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这就是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这决定了艺术欣赏中的美感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艺术作品的意蕴层带有复合性,中国古人称之为辞情声情的复合。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中,这种复合是不平衡的。这是研究艺术作品意蕴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章

  • 文学之美

    一、什么是美学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不是从鲍姆加通开始的,鲍姆嘉通使美学成为一门学科,他编写了第一...

  • 文学之美

    前两天群里讨论文学的美,说怎样的文学史美的文学。 私以为审美是非常个人的,独特的,所以才会有各种美的角度。倘若所有...

  • 文学之美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晴 蒋勋曾说:“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

  • 品味文学之美

    今天读完蒋勋的《说文学》,自此 从诗经开始到民国文学,我们和蒋勋一起领略了文学之美。他在文章结尾处这样写到:“托尔...

  • 欣赏文学之美

    文学,内质明直,文采斐然。 读书人最忌讳不爱读文章。文,自古以来承载着思想与精神的载体,研读文化,必从文章中来。 ...

  • 文学世界之美

    17汉本2班 杨海燕 2017410085 在漫天大雪中,每片雪花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

  • 小说文学之美

    “世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重点在于“发现”二字。“发现”一词动词词性,具体释义如...

  • 人间词话 (六)

    完全之美——要将文学超越世俗功名关系而成就一种纯粹之美。但自然之物往往纠葛于种种关系和限制之中——这种纠葛...

  • 《局外人》

    荒诞性文学自问世以来,以其特有的荒诞感征服了无数读者。作品中一反传统的丑之美,喜剧之美,悲剧之美等独特的审美感受,...

  • 《人生模式》——文学之美

    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之中,是幸福的。 我们来一起欣赏: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dx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