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系【简村夜话】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遇见伤痕,愈渐傲人。
享受天地之盛世,畅游全新之纪元。我们回首,我们展望,看中华文明,中国的血脉,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布满了泥渍和锈迹,沾染了五千年的风尘,却永远以最傲人的姿态,在废墟上高歌,在伤痕中不朽。
没有一个文明可以免受于时代的摧残,没有一脉文化可以屹立于岁月的风雨。当我们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血液注入到浩瀚长河中的五千年,便能听闻大地的苍凉,远古的悲鸣,和不可磨灭的创伤。那从北方高原上一条大河孕育的文明,随波淌下千古万代,让我们得以至今,哪怕曾野火燎原,也能春风吹又生。
那些伤痕,使中华文明,更加不朽。
芳草满岸的楚河,天地难容的浪漫,纵身入江的身影,白衣的屈原悄然离去,只留下淡淡的素容,淡淡的伤痕,留下浪漫的未来,带走了浪漫本身;夜晚又攀上愁容,撕心裂肺的咆哮,名垂青史的选择,司马迁的痛是永恒的伤痕,伤痕背后是坚毅的纸笔,纸笔书写下了传奇;严苛的历法,不容差错的斟酌,毫无生机的灵魂,汩汩血脉难以翻动,明清的文明,沾满了尘埃……
文明的潜流淌过伤痕累累的大地,留下了什么?带走了什么?在千百年之中只是寥寥。于我,于无数人看来,在那持续而恒久的黑夜中,曾陨落过最亮的那颗星,待它划过天际,我们失去了一整片夜空,但在地平线之处,换来了一声怒吼,一场黎明,和不朽的古往今来。
时光将我们带回一百六十年前,古老的京城——圆明园。
奢华壮丽的圆明园,无处不成风景。月色暗中笼罩了这番繁华,却无法遮盖明灯的绚烂和色彩。厚檐的雕镂,精细的殿堂,千万双手和无数心血铸就的石雕,在夜色中靓丽,在艺术史上不朽。这美丽,这繁华太扎眼,将本该屹立至今的宏伟艺术推向了灭亡。
仿佛看到那夜里,惊天动地的火光划破了寂静的天际;仿佛听到那夜里,入侵军的嘶吼声震碎了原先的一派平和;仿佛嗅到那夜里,泪水、血腥和腐败的气息。雨果笔下的的两个强盗,带着疯狂和残暴席卷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他们摧毁了一切可以摧毁的,破坏了一切可以破坏的,掠夺了宝贵的资产和财富,将中华文明的心血生生撕碎在一片废墟里。
从那夜起,中国人心中那片伟大又壮丽的盛世,裂成了满地仓皇,捡也捡不起来。那时的清廷,在战火中已然受挫,最后的一枪,却奔向了骨里。艺术、荣誉,一切美的东西和理由,一同沉到深渊,深渊里甚至亮不起星星。
成了一片废墟。
那一夜,在历史上是多么短暂的一瞬,可一瞬间却又是多么漫长的陨落。那颗最绚丽的星,那颗最耀眼的星,那使千百万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巅峰之美,划过天际,燃亮了四下的烟火,丢掉了尊严。
那一夜,火光映染了文化的残骸,鲜血染红了文脉的伤痕。夜幕的厚重掩盖了国人的惊恐和惋惜,而触目惊心的废墟,刺痛了国人的灵魂。
那一夜什么都不在了。
但中国人在废墟上站起来,在伤痕累累中永恒。
《奇葩说》节日特辑里曾出现一个辩题,美术馆失火先救画还是救猫?我们不可能给辩论一个答案,但我们可以从题目含义入手来解析,当一幅名面和一只猫并列而谈时,是可以向我们证明,艺术和文化的地位在历史上是可以等同于生命的价值的。人类的文明,也许本就是一场生命之旅,也许不能贯彻文明的一生,但必然会成为流淌在骨中的血脉,生生不息,经久流传。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诸如此类问题。
一百六十年后的今朝,我们的确仍在为过往的繁华成为遗址,昔日的盛景成为废墟而悲叹和惋惜。但更重要的是,那夜之后的黎明,黎明之后的天亮,都由中国的血脉来承担,都由中国人民推开历史的废墟,为了过往的流血与牺牲,去创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圆明园,向前追溯,向后延伸,无数的艺术与精华仍在铸就中华文明,而正是那一夜无尽的黑暗和苦难,让我们学会了铭记和珍惜。铭记当年的中华耻辱,铭记刻在我们心头的中华血脉,珍惜曾经拥有过的那份繁华回忆,珍惜如今先辈们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盛世。
这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原因,正是中国血脉得以传承的原因。余秋雨先生所形容的中华文脉,是“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中华血脉,中华文明亦如此,古老、神秘、隐蔽,又奇异惊人、博大精深、浩瀚壮丽。
文学、艺术和思想,并未称为掌控世界的手段,它们薄弱、主观;但它们所掌握的是思想精神的支柱,所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意念。
因而我们不畏惧伤痕,不仅在于我们拥有中华血脉的精神支柱,还在于我们在废墟上的一次次崛起,在于数代中国人的从不放弃,在于千千万万个我们仍将它铭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永垂不朽。
我们从来都是这样迎接着希望和欢乐,因为我们不惧怕黑夜和苦难,因为我们有渊远流长的文明相伴。当那些无法战胜我们的已然逝去,那些永不放弃的便凝结成盔甲,那些伟大壮丽的便永恒成魂魄,帮助我们于苦中寻乐,帮助我们在废墟上高歌,帮助我们在伤痕中永恒。
只见五千年,遇见伤痕,遇见哪怕伤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