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六十七三十篇第十一
【原文】: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译文】:
人生三十的时候才能应该展现在礼仪气度上,并非是勉强的立身而已。四十的时候道理的精义已经通达并能准确运用,经常思索但不怀疑。五十岁的时候已经穷尽了天命道理本性,到达了与天命齐步的阶段;但是不能自称为已经达到了,所以才会说已经了解了。六十岁的时候已经穷尽了人和事物的本性,听到声音在心里就能通达理解含义。七十岁的时候与天的德行已经合二为一了,不用再思虑勉励自己,心性从容的暗合中道思想了(人生的思想修养过程,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原文】:
常人之学,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学行、习察异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裁之,其进德之盛者与!
【译文】:
平常人的学习,每天都在不断地吸取知识的养分但是自己不理解知识的含义。孔子学习践行、复习观察有区别于其他人,所以从十五岁到七十岁,消化了知识并且去掉了没有用的部分,这就是他的德行修养不断进步的原因(孔子能够利用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善于观察总结,人的一生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
【原文】: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与天地参,无意、必、固、我,然后范围天地之化,从心而不踰矩;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译文】:
穷尽道理通达天性,然后才能暗合天的使命;穷尽人物的本性,然后才能使听到的事情都顺心(人的本性就是仁爱和道义,这样做便能耳顺);与天地合一,人便是三,没有主观本能、一定坚固,我的本来(这三种心理一定要去掉,才能与天的德能相合),这样做就可以在天地的范围之内神化一切,遵从心的想法而不会逾越规矩;到老然后安然死去,然后再也不会梦见周公(这样所做的一切都会符合天地大道,得到不可思议的效果,最终会忘记小我,而成就大我)。
【原文】:
从心莫如梦。梦见周公,志也;不梦,欲不踰矩也,不愿乎外也,顺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译文】:
遵从内心的想法就如同做梦一样。梦见周公是因为自己有与他同样的志向;不再梦见了,是因为自己不想在逾越心的规矩了,也不愿意再向外追寻了,这就是顺从的极致,到老然后安然死去,所以说我衰老的时间很久了(因为顺从天地的道义,所以很久以来不会向心外去找寻,才说自己始终如一)。
【原文】:
困而不知变,“民斯为下矣”;不待困而喻,贤者之常也。因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慧术知者存乎疢疾以此。自古困于内无如舜,困于外无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学于困,则其蒙难正志,圣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独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遇到困境而不知道怎么改变,这就是民众的不足之处;不等到受困就有方法,这是贤人的举动(要提前能预知到物体的变化,需要静虑和安忍)。用它来教化人,是为了来辨别德行,为了感应迅速,孟子说人都有智慧但是有时会发挥不出来。自古至今困于家内之事的莫过于舜,困于外境的莫过于孔子,凭借孔子的圣德而教化民众理解困的含义,那么他们仍然不会清楚,志向难以延伸,圣德不断地在上升,一定有人们所不知道的事而唯独天能知道的事,所以孔子说我们都不知道啊,只有天能够了解我的言行(所以孔子的言行举止都不会离开天地之道,他的信仰在于德行一直在遵从天道而增长,即使有所不知也不会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