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有半年多没用过烤箱了吧。
昨天晚上突然心血来潮,干劲十足的自己动手做了面包。虽然糖放得少了点,造型做得难看了点,但还是找到点初买烤箱时那种折腾并幸福着的感觉了,心情美美的。晚上九点多,等不急天亮,我见隔壁公公婆婆家里还亮着灯,便趁热给他们送了一盘过去,真是忍不住雀跃的想分享的心。
过去时,公公婆婆正对坐在客厅里打字牌,脸上的笑意浓稠,调侃着谁欠了谁多少钱。不用说,俩人又是打的记帐的,纯粹打发时间过日子。放在牌桌上的手机唱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经典,熟悉的旋律却是我叫不上名的歌。
那样的画面直接入心的是一种特别温暖而又让人无比心安的感觉,所谓的“少来夫妻老来伴”,那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但不知为何,我的心底仍有一种无以名状的酸楚情绪,慢慢的向上冒了出来。
我想,我应该还是更喜欢热闹的氛围的,尤其是在老年人的生活里,所有岁月静好的安详状态,总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孤独寂寞一类的词。反而孙子的闹腾,儿女的唠叨,烦是烦了些,却是带着日子本真气息的一种存在,会让人自然的感觉到幸福。
不可否认的,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们而言,养老是个越来越融入我们生活的一个话题,或者说是一种责任。面对双方家里的父母,祖父母,怎么样才算是让他们安享晚年呢?真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前几天看到过一个文友写的一篇关于养老的文章,真的是感慨万千。
文中的老姑父戎马一生,走南闯北,最后的归宿却是祁阳一座养老院的“双标间”。面对前去看望他的作者,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回去,可是两个女儿远在深圳,回到家里就算还有个房子,但身边没有亲人,那哪里还能称做为一个家啊。
作者对于养老院另外一些老人真实情形的描述,也让我不禁落泪。我很难想明白的是,就算有再多的理由,再多的无奈,把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现在或是逐渐生活不能自理,或是逐渐记忆力消退,或者仅仅只是逐渐“无用”的老人送去养老院,每个月付点钱就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就真的万事大吉,良心无愧了吗?
我们前面村里也有座养老院,每次坐车进城都会经过,家里一群小孩子偶尔也会跑去那蹭乒乓球台,我却是从来没有走去过那边看看的,哪怕远距离的观望,也是不敢的。无论外面看起来修葺得多么的高大上,管理得又是多么的完善,直面那些离开亲人,聚在一堂相互取暖的老人们,仍然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虽然不一定还是传统观念的“养儿防老”,但是住进养老院的,不应该都是些没有任何亲人的可怜的老人们吗?
脑海中一直想象的老年生活,无外乎养花种菜,养猫遛狗,再逗逗孙儿,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呆在一个屋檐下柴米油盐。现在想来,理想或许过于丰满,在看过那么多的现实版本后,让我不由得少了许多的期待,甚至还有些害怕了。
是啊,看看村里的一些老人,儿女大多在外打工,稍微腿脚利索一点的,除了帮忙带着孙子外孙,田里地里那是一样都不少做,而年纪确实大了的,又有多少不是在独吃独住呢?
我的爷爷,离世前一年多,父母才放下外面的生意回去相陪,也是各种无奈,各种心酸。
我的外婆,离世前有一段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日子,那么多的儿女孙子外孙,晚景亦是凄凉苦楚。
我的婆家爷爷,离世前几年记忆全无,那又是怎样孩子气而又陌生的日日夜夜啊!
想到社会中现今老人的各种状态,真的是无奈加伤感情绪满怀。都在说着社会老龄化,但不得不说,到底该如何去养老,却一直都还是个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