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八则读书笔记里写过汲暗,说他是“守节死义,难以惑非”之人。后来汲暗被汉武帝派到淮阳去当太守,十年之后去世。作为一个敢于坦率直言的人,在汉武帝朝当时的情况下,这也算得是寿终正寝了。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好的结局,应该是和他的真诚待人和赤诚为己的个性分不开的。
汲暗一直在朝中为官,到年纪老迈之时,汉武帝把他派到淮阳去当太守,或许就是因为他的名声好的缘故。因为淮阳地处楚地的交通要塞。当汲暗认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胜任时,汉武帝告诉他说:“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汉武帝要借重的就是汲暗的威望。虽然为淮阳太守,但是汉武帝却给了他诸侯国丞相的待遇。
汉武帝对汲暗这么好,可不是汲暗会讨好汉武帝,完全是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之前好几次汲暗都在汉武帝面前直言不讳,弄的汉武帝很不开心。恰恰是这种直言,让汉武帝看到了汲暗的一颗赤诚之心。
当混邪王投降汉朝以后,汉武帝决定征调车辆两万乘去迎接。可是由于长期的对匈奴的作战,国家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马匹,就只好像民间赊贷马匹。很多老百姓不愿意给,就把马藏起来。汉武帝很生气,要杀了长安令,当时为右内史的汲暗坦言:“长安令没有错,你把我杀了,老百姓才会交出马匹。”而且他认为混邪王这样一盒背叛主上投降之人,根本不用这样大动干戈,派人用驿站的马一站一站的送就可以了。而且还提出了其他的关于匈奴人在长安的种种不是。当时,汉武帝“默然不许”说:“吾久不闻汲暗之言,今又复妄发矣”。也就是说他又在胡说八道了。但是我感觉此时的汉武帝并没有真正责怪汲暗胡说八道,相反的却对他的勇于之言是默许的。因为汲暗的直言是站在为百姓好、为国家好的立场上的,而不是站在个人利益之上的。
这样事情于汲暗而言不止一次两次。当汉武帝得了一匹神马,让司马相如为之作乐时,汲暗也坦诚直言;汉武帝对待招来的文士,稍有差错就严加责罚时,他也能坦诚直言。这些都源于他的赤诚之心。正如《大学》中所说:“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汲暗对待皇帝尚且如此,对待身边的大臣自不用说。之前我们说过他与卫青的事。其实他也曾经劝过一个叫李息的大臣,也就是他将要离开长安前往淮阳时。她劝告李息,说他身居九卿的高位,应该对张汤当时的所作所为予以揭露,否则可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李息不敢。结果真被汲暗言中了,张汤倒台时,李息也一同获罪。
作为一个心地坦诚之人,在官场里还能够善终的还真是不多,汲暗算是一个吧。因为他的直言都是站在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之上的,是没有私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