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荡》第三十章

作者: 徐云喜 | 来源:发表于2018-02-12 01:40 被阅读154次

    老部荡第三十章一一一乡土文化跳三鼓

    苏慕遮

    立斜阳,烟淡柳。故地重游,暗涌微泄漏。细语轻言琴声和,恍如昔时,执手黄昏后。

    凉风起,清泪瘦。寂对空笺,薄衫渐湿透。今朝对月且把酒。愁浓肠断,影随弦音抖。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湖北省石首市的跳三鼓榜上有名。这是家乡石首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此殊荣,家乡人备感荣焉。

    对于跳三鼓,石首人都很熟悉,家乡俗称为“打书”,那高亢而和韵的曲调,大都能哼几句。跳三鼓,在石首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周边县市公安,监利,南县,华容等也有此民俗,但以石首为正宗。

    家乡的春节游艺节目“三棒鼓”可能就是由跳三鼓的曲调简化而来,三棒鼓意为先敲鼓三次再开唱,有俩人演绎的,主唱敲鼓而唱,同伴击钹和之,也有一人鼓钹同奏的,艺人有非常敏锐的思维,随机应变能力相当强,家乡话叫“见子打子”“眉毛眼睛都是活地”,他们用优雅的曲调,给乡村的新年增添喜悦的色彩。我们小时候常随打三棒鼓的艺人挨家挨户地围观,每家的户主待艺人唱罢两三段,便笑着递烟,并打发一点小钱,双方含笑拱手而别。

    如今的石首市跳三鼓协会掌舵人为团山镇的赵植中老先生,国家级传承人,从10岁开始学艺,到如今80高龄,一直以此为业,颇有盛名,为此行业泰斗级人物。赵老为“申遗”之事东奔西走功不可没,并于2007年成功申报跳三鼓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赵植中先生1938年出生于石首市团山寺镇北河口村,十岁便迷上了跳三鼓,与跳三鼓结缘终身,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用他的人格魅力与精湛技艺,把跳三鼓曲艺推上了一个民间艺术的高峰。赵植中先生仅读过两年私塾,却凭着刻苦的学习与执着的追求,把那些优秀的传统剧加以传承,并新编了大量的精彩剧目,既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剧本,也有欣欣向荣的爱国新篇,如《辛亥风云》、《血战台儿庄》、《保卫常德》、《玉石首》、《绣林十景》等脍炙人口,流传一方,深受百姓的喜爱。赵植中先生共整理出跳三鼓唱本68套,对发展石首的跳三鼓事业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跳三鼓,赵植中,劳苦功高获殊荣。

    立意远,诚为峰,少年十五露峥嵘。

    拜名师,结良朋,潜心创作百花红。

    说元明,评唐宋,神似朗月骨如松。

    继传承,启新风,矢志不渝情义浓。

    赵植中先生睿智幽默,耿直不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被批斗,挂牌示众,他无所畏惧。在一片“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他竟边走边唱:“头戴冲天帽,身穿草黄袍,前呼后拥好热闹,人人都在呼口号……”,他用自编的台词,暗讽时弊,用诚挚的语句,讴歌重生,如鲁迅先生的笔,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说跳三鼓这门曲艺,既要有丰富的文学素养,才思敏捷的头脑,能张口即来联句,如诗之韵律,如词之婉丽,但又不同于诗词的严谨,可喻为打油诗,别的不讲究,那个结尾的韵脚是一定要遵守的。

    石首跳三鼓艺术圈内有“三大佬两巨头”之说,“三大佬”是指活跃于50、60年代的盛志高、郑启焕、徐鼎建三位老艺人,他们娴熟的唱词,浑厚的唱腔名扬业界,“两巨头”指的是赵植中先生与他的师兄王兆强先生,他们师从曲艺界泰斗郑启焕老先生,把跳三鼓事业传承并发扬光大。

    有网络发文,跳三鼓原为“跳丧鼓”,主要是为亡人演出曲艺,并有证据说是湘鄂一带习俗,老人逝世后,亲人守灵哀悼而击盆作歌,后加以深化改良而成为成熟的曲艺剧本。这一说法得到业界人士的否认,据当代名师徐忠桃先生证实,那个“跳丧鼓”之说为讹传,历代师门传承的是:跳三鼓本为婚姻嫁娶、老人做寿,及各项喜庆活动而备置的曲艺节目,有跳丧、跳寿、跳喜三个剧本。后因“十年动乱”等政治因素,把专为超度死者亡灵的“道士做斋”这个职业加以取缔,而民间得有活动来热闹送老以示孝心,于是把跳三鼓行业编到送老渡灵这个节目,这就是被误以为“跳丧鼓”的由来。而原来的喜庆活动,除了高寿老人的“寿三鼓”外,基本上失去了原有的庆贺特征。

    徐忠桃先生我认识,他是赵植中先生的师弟,红旗对河的南口镇人,我们村老人逝去请跳三鼓师傅多请他带队,三十年前就认识他了,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中气十足,唱功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能入戏,随机应变能溶情,是跳三鼓协会的中坚力量。

    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听书,我母亲也是听书大军的一员,如今八十高龄耳朵很背了,只要有书听,她老人家也会同邻里的乡亲走老远去听到半夜。

    最后一次听跳三鼓,是前年五月,堂兄去逝,我回老家送行,请了五个师傅,轮唱一夜,只有四年轻人在外面打麻将,有二十来位老年人在认真地听书,还有部分年轻人也饶有兴趣地观看。较之以前的唱法,现在的跳三鼓,有很大的革新,在“叮头字”环节没有调侃数句,便会夹杂着宣传党政国策,把纯娱乐的格式演化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句,且语句流畅,韵脚较准,明晰易懂,民间文艺也要与世俱进才能长盛不衰。

    跳三鼓的演出者为三个,一人击鼓,俩人持钹对唱,分为主唱与和唱,有点像相声中的逗哏和捧哏,俩人在对唱与对白中,能心有灵犀,随境入戏做出相应的动作。唱法也有规矩,一个人只能连续唱两段,第一段三句终,击鼓钹后交换位置。第二段多句,依次类推。第一段三句是铁律不能动,头三句为一停顿,后三字升高音,并带拖腔,抑扬顿挫,尾声加‘额,额,鹅’,主脚唱完一个段落,最后一句由配角合唱,然后靠背转身换位,手左食中指缠绕着钹上的红绸带,用拇指控制钹音。右手一般托着红绸带头,轻敲钹底以增节奏感,可随剧情做出相应的动作,若悲伤处便手持红绸作擦泪状,陪唱时不时地回应,或口头打浑或手势深沉,都能揣摩角色的心境意念,配合默契,引人入胜。

    今天主要介绍所谓的“丧鼓”。击鼓者坐在旁边伴奏,三声鼓响,俩人开唱,唱者站在灵柩前的两张桌子角边,唱法曲调不变,但内容多姿多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间传说,野史故事,人间万象皆可入书。跳三鼓的传统曲目有“孝书”:《琵琶行》、《二度梅》、《三元记》、《砾砂记》等。寿书有《三庆寿》、《八仙庆寿》、《赵延术寿》等。

    跳三鼓的情节一般分为三部分:叮头子,正本,赏花。叮头子为师傅们的才艺表演,为开胃菜。正本为唱书,可由亲客点书,据时间长短会酌情删减情节。赏花为逝者开路升天,带到王母娘娘的花园里观花赏景,此过程中,逝者的子侄晚辈要头披寿布,手敬燃香,随师傅的脚步慢慢陪着逝者长辈赏花。师傅的口才极佳,能要求戴孝的晚辈交赏花钱门票钱茶水钱等,若是舍不得拿银子,嘿嘿,那他们会跟着师傅后面转得晕头转向汗流浃背。但他们有封顶额度,到一定额度后便让孝子们向逝者长辈磕头后休息,这钱一般会在工资中扣出来的,也算是挣钱凭本事,行有行规,不会真的无节操的索取。待赏花过后,再接着来正本唱书到天亮。

    对很多乡亲们来说,叮头子才是重头戏,就是唱歌的俩位师傅“挖碓窝子互拆台”,全用规定的曲调把所思所想唱出来,主要是用来抬高自己贬低对方,高明者不按歌本上唱,纯是自由发挥,一时间唇枪舌剑,各显神通,对唱半个小时不吃“剩饭”,这还是很要些语言功底的。

    如主方唱:你好比河滩的芦苇,嘴尖皮厚根底浅。对方会唱:你好比林间的竹笋,头重脚轻中间空。(旁人笑)。付方接着唱:芦絮飞花身且直,从来节外不生枝。主方唱:翠竹忠孝谓两全,未出土时便有节。

    如主方唱:山间小猿伐木头,小猴子也能对锯(句)。对方唱:老马陷身淤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双方才思敏锐能言善辩,令人叹为观止,如滔滔江水毫不停息,简直就是文坛高手在表演讲义,似乐坛怪杰在高山抚琴,诙谐中显智慧,过招处现功力。

    民间传说着一个经典情节,话说在跳三鼓曲艺界的“三大佬”盛志高、郑启焕、徐鼎建之前,还有两位泰斗级的大师:曹亮丕,刘兴铎。他们两位在一次演唱叮头子中,刘兴铎唱道:哪个马有五只腿,中间吊的曹亮丕。曹亮丕唱道:哪个马有五只脚,胯下吊个刘兴铎。众人大笑,无不佩服两位大师的幽默与机智。

    叮头子的演唱,有如相声中的口才较量,不存在人身攻击,自嘲与互损,主要是娱乐观众,所以也不会伤害同行的和气,唱完便带过去,于公于私,跳三鼓协会的同行都是志同道合的挚友。若是后生晚辈与前辈大师同台表演,还是有礼节上的敬重,于对白互侃中语气缓和很多。

    正文便正规多了,按着歌本子的情节一段一段往后唱,所谓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听到头绪了还是很有嚼头的,如有一次我们听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唱到宝钏的苦难,声情并茂,旁边的大婶大姐直抹眼泪。

    点歌环节中,有才学的师傅会根据逝者家人亲友提供的逝者生平事迹与爱好功绩,现场编辑出生动形象的词句,用有韵脚的悲伤的声音唱出凄苦的曲子,也就是较完整的悼词,语音悲伤处,让亲友泣声一片。

    跳三鼓,送走了一辈又一辈的老人,迎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如今已到第八代(前文的赵老先生为第五代)。在那字清音纯的歌声中,把悲伤掩埋,把希望传承。

    愿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愿民俗曲艺,源远流长。

    跳三鼓曲艺也是师徒传承,徒弟到师傅家中接受教导,师傅悉心栽培,再带出去实习,待经过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感悟,渐渐便有自己的个人风格,从唱腔到演技会有独特的风韵,继往开来,把跳三鼓这门民间艺术愈加丰富多彩。

    也有自学成才的爱好者,同样唱得一口好曲调,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如石首吉祥鸟广告公司的李双华先生,便是跳三鼓演唱奇才,他声腔优雅,才思过人,自编自导的情节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与同伴一道,光是一曲《捶背》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粉丝。

    右手筷子绸带绳,左手端钹稳如僧。

    上靠膀子咬字准,丁字脚开板口正。

    精神气中情节聚,三步半后朝前倾。

    左右不离桌子角,后背相靠横擦身。

    唱罢孝道水思源,下跪子孙泪淋淋。

    方丈之地留心智,唇光舌影显才情。

    村隐贤士传妙语,曲渡逝者达天庭。

    静观岁月随风逝,钹鼓声中唱古今。

    现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年轻人也少见有人听跳三鼓了,但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必有它生存与发展的原由,总会有一些爱好者会接受传承,这样文化不会断层,艺术不会脱节,正因为有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生命才会丰满,生活才会多姿。

    (感谢石首文坛名家赵锋城老师提供的史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部荡》第三十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fr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