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姑姑70岁大寿,正值周末,我得回老家一趟。
提前半个月买好火车票,提前半个月做心理准备,提前半个月思量如何度过。
重庆的8月,热得像蒸笼一样,静坐不动也会汗流浃背,离开空调屋就有种呼吸困难的感觉。如果不是有重大事情,我是不愿在夏天回老家的。每次回去,如果有好的借口,我都尽量住县城妹妹那儿。
有人可能会批评我忘本、嫌贫爱富,家乡是每个人出生长大的地方,那里有儿时最纯真、美好的记忆,回去一趟不至于如此痛苦吧。看了下面的原因,或许你也能够理解半分。
一是因为农村娱乐活动太贫乏。
在农村,天气太热根本无处可去,只能窝在家里。吃过早饭,回屋躺着玩手机;吃过午饭,睡午觉,醒来躺着玩手机。在城里,还能出门逛逛街、唱唱歌、健健身、打打游戏什么的。
晚上七点左右,太阳下山,气温慢慢下降,可以出门散散步。除此之外,想不出还能干嘛,娱乐活动贫乏至极。
二是因为农村生活存在诸多不便。
8月3日,妹妹承诺给儿子买雪糕,可回家路经集市时,大家都忘了这事,后来儿子吵着要吃,只好开车上街去买。农村老家离场镇单程步行得30分钟,如果走路去买几支雪糕,回来的路上差不多就吃光了。
并且乡镇集市上出售的商品数量非常有限,基本只能满足生活所需。想买杯咖啡,哪怕是雀巢瓶装的,走遍每个店都难以买到。有次妈妈想给我儿子买双儿童凉拖鞋,搜遍鞋店,才勉强找到一双。
三是因为农村蚊子实在太多,随处可见、无孔不入。
窝在家里的另一个原因是蚊子多。近年来,退耕还林、土地闲置,农村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树越来越多,山越来越绿。但随之增加的,还有数量极其庞大的蚊子。
蚊子好像在人身上安装了追踪器,不管你走到哪,只要停止不动,它们就开始趴在你身上享受美味。
另一种吸人血的昆虫,重庆人叫它麦麦蚊,它更恐怖。这种只有芝麻大的黑色吸血鬼,往往成群出动。在室外呆上三五分钟,十几只就围过来了,此时,你变成它们的大餐。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它们透明的肚皮里,装着鲜红的战利品,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无从知晓。
天涯网友形容麦麦蚊“凶狠残暴,嗜血无形”,“蚊子比它们绅士多了,最起码,蚊子咬你之前还会先唱首歌”。

不可否认,近十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级公路、便道基本实现户户通,大家再也不用走泥土路,出一趟门回来,鞋子还是干净如初。
农村电网经过改造升级,大家同时煮饭开空调时,再也不用战战兢兢,生怕用着用着突然就跳闸。
农村厕所也不再像往日般黑暗简陋,以前我的小堂弟回老家都不敢上厕所。小便还好,大便仿佛是经历一场冒险,得小心翼翼进行,否则就有掉进粪坑,或被粪水溅满屁股的危险。
家家户户住进楼房,有了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等电器,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但娱乐活动贫乏、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现象依然存在。这是政府再努力十年二十年,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农户房屋修建实在太分散了。
以我老家的村子为例,一千多户村民散落在近万亩耕地、林地之间,房屋变成田野山林的点缀。集中居住是不现实的,联产地离家里太远,耕种、施肥、收割、防盗都会成大问题。
在广大的农村,想要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便利生活、医疗服务、教育资源,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正是促使大家逃离农村的真正原因。
家乡于我,一切还是同样熟悉。我记得跑过哪些个山头,采过哪块地上的野果,折断过哪棵树的枝桠。与家乡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间发生的故事,都清晰印在脑海。
但我的生活习惯,已被城市同化。懒得做饭时,美团外卖半小时送到家;不管天晴下雨,都可以脚踩高跟鞋美美出街……
我的情感天平,已严重偏向繁华都市。切身体验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追求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城市生活依然不完美,嘈杂、压力大、交通堵塞、空气差……可我依然贪恋它的舒适快捷繁华高效。
而家乡,只是用来怀念、逃离,而不是用来拥抱、回归的。我与家乡的关系,用亲切而疏离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巧合的是,在我不愿回家乡的时候,读到蒋方舟的一篇文章,仿佛茫茫人海觅到知音。
蒋方舟在《文学中的乡土中国》附记里写到:乡村只存在于想象中。我写文章,也会怀念和向往“温情脉脉的田园歌”,农村是冷漠城市的对照。但是过年回到老家,一切幻想都被打破了,“田园歌”变成了肮脏灰暗和泥泞的道路,人也随之变得狼狈和灰头土脸。
经过多年变革发展,虽然现在的农村不会让人变得狼狈和灰头土脸,却也不会让人变得兴高采烈、兴致盎然。
虽然我已不再怀念故乡的生活,但衷心希望它会越来越好。因为它的一切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永远是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