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思诗文集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
【传习录读书札记121】王阳明关于“格物”的真知灼见

【传习录读书札记121】王阳明关于“格物”的真知灼见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4-13 06:00 被阅读0次

    第171条《答罗整庵少宰书》(5)

    ...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

    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论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哉?

    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然毫厘之差而千里之缪,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大学》提出“格物”是治学最扎实的入门功夫,其实彻头彻尾,从初学者到圣人,治学的功夫只有这一条,不是入门阶段才需要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的功夫,而“格物”,是每天都可以做并且能够检验效果的地方。

    所谓“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正心)、格志意之物(诚意)、格认知之物(致知);所谓“正心”,就是遇万事万物时正心;所谓“诚意”,就是遇万事万物时诚意;所谓“致知”,就是遇万事万物时致知。这哪里有内外心物之分?它们遵循的都是天理。

    天理凝聚在心称为天性,天性的主宰称为道心,天性发动称为志意,志意通透光明称为良知,良知感觉认知的对象称为物。所以治学之道,就物而言谓之格,就良知而言谓之致,就志意而言谓之诚,就道心而言谓之正。正即正心,诚即诚意,致即致良知,格即格物,说到底,正、诚、致、格说的都是天理,都是穷尽天理以尽性的意思。

    天下没有脱离天性之外的另外一个天理,也没有脱离天性而存在的心外之物。治学的功夫之所以众说纷纭,不能达成共识,都是因为当今的儒者认为,天理脱离于人心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心外之物,却不知“义外”之说,孟子早已辨析批驳过了,以至于理在心外之说沿袭至今,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此种似是而非的认识错误,不可以不仔细审察。

    王阳明对罗整庵说,兄台之所以质疑我的格物致知说,是因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把我的观点绝对化了:肯定内心而排斥外物,只注重反观内省的功夫而抛弃讲习讨论的功夫,只专注于治学的纲领(约礼)而忽视具体细节的详察(博文),沉溺于片面的枯寂守静而不能顺应多变的世事。

    如果确实如此(审如是,审,副词,确实),那我岂不是得罪整个孔门,得罪朱子吗?此等歪理邪说,违背圣学、扰乱正道,人人应该口诛笔伐,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正直之士呢?如果确实如此,世上稍通训诂之学的人,听一点圣贤们的主旨言论,都会知道那是错误的,何况兄台这样的高明之士呢?

    王阳明以上一段话,多少有些愤切,言下之意,老兄你怎么这么糊涂,会如此误解我的本意呢?

    王阳明接着说,在下所谓的“格物”功夫,已经将朱子《大学或问》中提到的九个方面的功夫涵盖在内。但治学必须抓住关键,我们在具体发用的机理上看法不同,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的分歧就在这里,我必须分辨清楚,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王阳明先从正面阐述了“格物”的深刻内涵,然后分析了自己之所以被误解的原因,接着引出下文,如何对待学术分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121】王阳明关于“格物”的真知灼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zv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