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只可惜不是事务太忙,就是欠缺写文的耐心,终究是被耽搁了下来。今天下班以后,难得有了一些闲散的时光,恰好写文的耐心也有了,于是,便坐在电脑前构思起这一篇文章来。
要说读书,我并不是一个常读书的人,但是,倘若爱读书的门槛能够再降低些,我勉强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那么,现在就由我这个爱读书的人,来讲一讲我读书的那些事儿。当然,事情都是极其微小的,也不足以达到教化众人的效果,只要能给大家留一点茶余饭后的谈资,我的目的便达到了。
若要细论起“书龄”来,我尚处于幼儿阶段,因为我是从大学才开始接触各类文学作品的。记得上大学时,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平凡的世界》,刚开始并未读出滋味来,只是觉得书中语言平实亲切,直到翻过几章之后,才稍稍领悟出其中的魅力。路遥笔下的爱情,不管是孙少安与田润叶,或是孙少平和田晓霞,都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但却不落俗套,使人读后既悲伤,又向往。
在读完《平凡的世界》之后,我又在学校图书馆里找见了路遥的《人生》,薄薄的一本小说,只用了三个多小时就读完了,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说出其中的情节。
从此以后,我就喜欢上了小说,尤其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小说。
那时候,每逢周末,宿舍下面都会有卖旧书的,每本旧书的价格在十块至二十块之间,对于学生来讲较为实惠,于是,我便成了这家旧书摊的常客。既然是常客,就会时常光顾,碰上了喜欢的书,免不了要买上几本。这些书除了旧一些,印刷质量差一些,再者有些错别字之外,整体还算让人满意。
四年下来,我从这家旧书摊上买了有上百本的书,毕业时往家里邮寄东西,光书就装了满满两大纸箱,当时我还是比较庆幸的,因为有两皮箱的书籍已被我提前运了回去。这些书中是不乏好书的,像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贾平凹的《秦腔》,刘心武的《钟鼓楼》,以及熊召政的《张居正》等。当然,除了小说之外,还有一些散文、诗歌之类的书籍,其中我最喜爱的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仓央嘉措的诗集。
现在,我已积攒下不少的书,大部分是从旧书摊上淘来的,少数是花大价钱从新华书店里买的。为什么要从新华书店里买呢?因为我买书有个原则,就是有些书可以不讲究,而有些书必须要讲究。必须要讲究的书,我是不大愿意从旧书摊上买的,像家里的《红楼梦》,我宁可花“大价钱”从新华书店里买,也不愿意花上一二十块钱从旧书摊上淘。并不是说旧书摊上的《红楼梦》就不可读,而是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的书。
说到《红楼梦》,我就有得讲了。上面说过,《红楼梦》一书是我花“大价钱”从新华书店里买的,买来以后,读了五回,觉得晦涩难懂,便搁置了下来。直到上大二的时候,才又开始读了起来,翻过几回之后,又觉得索然无味,但是这一次我并未放弃,而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读完第一遍,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紧接着我又读了第二遍,没曾想越读越舍不得放手,越读越觉出这一本书的不凡之处。怪不得《红楼梦》一经问世,便出现了人人传抄,人人阅读的盛况,而清朝廷怎么禁都禁不住。直到阅读完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红楼梦》已融进了我的血液,化成我记忆的一部分。我会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而莫名流泪;我也会为“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而莫名悲伤;我更会为“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而莫名叹息。
我深深地迷上了《红楼梦》。
此后,我专找与《红楼梦》有关的书籍读,包括刘心武续写的后四十回。我开始研究里面的人物,如临死前给王熙凤警示的秦可卿,省亲夜游“大观园”的贾元春,以及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
那是我最开心,最专注,最充实的一段时间。
读书不止是给我快乐,还给了我意外的惊喜。记得,那是大二的下半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写作。经过六个月的坚持不懈,我在网上发表了第一本小说,共十八万字,虽然读者不是很多,也并未产生什么效应,但从此我却拥有了梦想。到了大四,面临毕业,我也因读书和写作的爱好,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工作以后,生活开始变得忙忙碌碌,再加上家里的一些琐事,平时读书的时间便少了许多。然而,只要一有空,我还是会找书读,现在,我的床头上放着一本李佩甫写的《生命册》,箱子里是已读完的书,有苏童的《黄雀记》,以及林清玄的散文集等。
苏轼写的《记黄鲁直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虽然,我并不是士大夫,但我也不想让自己变得“面目可憎”起来,因此我选择了读书。
另外,我觉得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要坚持不懈,万不可半途而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