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他改变了电脑,改变了手机,改变了音乐,然而他小时候是个熊孩子,他就是乔布斯。
二、我们的学校能否容下乔布斯?学校的功能是什么?
三、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能做什么?
一、那个在老师座位下面点炸药的小男孩儿,后来点亮了一个时代。
这几天我在看《乔布斯传》,老乔上小学时候做过很多让老师抓狂的事:
贴小字报策划带宠物到学校日,结果搞得学校到处都是狗撵猫;
把学生们的自行车锁全部锁定,一直搞到晚上,学校才把问题解决;
在老师瑟曼夫人(Mrs. Thurman)的椅子下面点燃了炸药,吓得老师都抽搐了。
作为一个老师,我不禁要思考: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我班里,我会怎样对待他?
总有这样的孩子,因为精力无处发泄而寻衅滋事,欺凌同学。
作为一个家长,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期待全世界都能对他温柔相待。
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 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作为一个母亲,我期待学校阳光灿烂,和谐温暖,是孩子安全的港湾。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理应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忧欢。
所以我首先想问: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热衷于寻衅滋事?招惹同学,甚至于挑衅老师?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多少是顺应孩子发展需要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
乔布斯为什么会那么热衷于恶作剧?
做出点炸药这种危险行为的孩子,并没有成为恐怖分子。
他是一位极富激情的创造者,改变了电脑,改变了手机,改变了音乐,而这些改变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所以,我们能不能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多的去了解,而不是一味指责?
就像那些校园欺凌事件的欺凌者,是不是就一定品行恶劣?他们之中有没有未来的乔布斯?
我们的学校,不仅要出高考状元,更应该容得下乔布斯。
而且,学校对孩子的伤害,仅限于校园欺凌吗?
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那么老乔为什么会作出那些恶作剧的事情?
“在学校的最初几年我觉得很无聊,所以我就不断惹麻烦。”老乔自己说,“差一点儿他们就把我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赶走“。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动力,遗憾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正在做的,就是“赶走孩子的好奇心。”
“学校没有激发我的学习兴趣,而是让我去背一些没用的东西”。老乔对学校这样评述,恐怕这是我们很多学校都难以避免的。
对学生好奇心的驱赶,也可以说是对学生灵性的扼杀。
我们学校教育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使本来聪明而富有创造力的孩子,最后“泯然众人矣”?
学校对孩子的伤害,诚然不止于校园欺凌。
对于孩子的未来的影响,诚然不止于心理上的挫败与焦虑。
老乔为什么会一路激情不减,引领消费时尚?
二、学校能不能容得下乔布斯?学校的功能本该是什么?
老乔很幸运,他在四年级的时候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圣人”伊莫金-希尔女士。
这位工作充满激情的女教师,花了一个星期认真观察这个特别的孩子,并发现了激发老乔兴趣的方式。
她给了老乔一个写满数学题的练习本,告诉他,如果他能把大部分题目都做对,就可以得到一个超大的棒棒糖和五美元作为奖励。
很快老乔就不需要物质刺激了。他更想学习和让老师高兴。
他还会搞恶作剧捣蛋吗?
“如果没有她的话,我一定会坐牢的。”老乔说。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给我们讲的也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豆豆是无法正常上课的孩子,她的好奇心过于强烈。
会在上课的时候把课桌的盖子反复打开很多次,会站在窗边邀请流浪艺人表演,和房檐上的燕子说话。
这所小学容不下小豆豆,她被退学了。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
校长第一天见到小豆豆,就饶有兴趣的听小豆豆说了一上午话。
能够倾听一个小孩子的童言童语,没有不耐烦,这是一个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起码的尊重
小林先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是一位有情怀的校长。
我毕业任教的第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有情怀的。
是那位校长给我们这些初为人师的新鲜人,放魏书生的演讲录像,放能够燃起我们青春热血的情怀电影。
开会读各种教育理论。也有他本人的实践经验。
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执行:低起点,密台阶,小步跑。
这是他针对本地基础教育落后,学生普遍基础差而制定的教学策略。
然而,这位校长,后来不再讲理想,不再讲事业,不再讲教育理论,变成了讲奉献,讲功利,讲业绩。
学校是企业吗?业绩是那么快就可以看出来的么?
然而校长不讲业绩,他就得离开校长岗位。
学校的教育并没有自主权。这是校长的悲哀。
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有情怀的校长。
周冲有一篇文《遇到这三种坏老师》,文中说老师无知无趣又控制成癖,就是对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最大伤害。
诚然如此。
我的文友梅,几天前写了一篇文章
《当孩子的阅读之灯被点亮……》。
文中的吴老师,以完全非功利的态度,引领班上的孩子们体验美好的阅读感受,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她对其他班的一个混世魔王类小孩也不歧视,班上的孩子都肯和那个孩子交朋友。
那个孩子从不欺负她班上的孩子。
这位吴老师,让我感动的几乎流泪。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位天使一般温柔博学的教师班上,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吴老师的工作,才可以称作教育吧?
她也有资格成为老乔的圣人。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流泪,还要流汗了。
我和我的同事们,几乎都最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高考的指挥棒指到哪里,我们就得瞄准哪里。
教育功能的狭隘,到底根源于什么?
我们需要有情怀的校长,有情怀的教师。我们需要所有的老师都像吴老师,校长都像小林校长。
我们需要能够产生教育情怀的土壤。
三,当我们交给学校一个孩子,就功成身退了吗?
我们都和张晓风一样,在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时候,会恐惧:
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 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然而我们没有选择,几乎连选择孩子就读的学校的权利都极小。
我们继续来看乔布斯的故事。当他在小学三年级被送回家里的时候,他的父亲是这么对学校说的:
“听着,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
乔布斯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全程陪伴,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智力高出常人。
他这些话,基于了解而不是纵容,因为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所以有底气对老师和学校提要求。
所以我又要问:家长搞清楚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了吗?
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不同,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吗?
不能够正确对待的家长有很多。
前些天我读了《追风筝的人》。文中的主人公的父亲,因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冷漠的对待他。
这个孩子在自己的朋友遭受强暴的时候,只要站出来,放弃那个蓝风筝,就可以解救他的朋友。
然而他选择了逃避,他以为,那个蓝风筝可以帮他赢回父亲的爱。
他最好的朋友受到了心灵与肉体的巨大伤害,而他自己背负上了良心的十字架。
学校伤害孩子,家长的行为有时候就是共谋,或者是在孩子的心灵中埋下了隐患,或者是在学校的伤害发生以后处理不当。
前些日子,那个结束自己生命的花季少年,是不是也该引起家长的反思?
我们还是再看看《窗边的小豆豆》。
小豆豆被退回家里的时候,妈妈只是轻描淡写的对她说:“我们需要换一所学校。”
然后就去四处奔波,然而并没有对小豆豆有任何的指责,也不会说“你这样子,对得起妈妈的辛勤付出吗?”
所以小豆豆没有任何心理阴影的走进了巴学园。
她能够幸运的遇上小林校长,并且快乐的融入新的集体,首先要归功于她的妈妈。不因为女儿被退学而觉得面子受伤,而是以孩子的成长为重。
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难道就该一切由学校负责了吗?
张晓风写道:
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家长有如此期许的时候,学校却在说“为什么5+2=0”?
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然都不可能独自支撑全部江山。
作为一个家长, 同时又是一个老师,还是曾经的学生,我有以下忠告:
请家长们跟孩子一起成长,善于给学校教育的遗漏打补丁。
请与学校保持友好沟通,友好沟通的意思就是礼帽、客气,不需要巴结讨好。
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个了解。
更重要的是,请与孩子保证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意思是,孩子会愿意与你分享他的成长点滴,烦恼与收获都愿意告诉你。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你要善于倾听,适当提问。
记住,听到令你着急的事情,不要指责,不要刨根问底。
张晓风说: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
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竞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去生活,请慢慢的放手,让他们像婴儿学步一样,一步步,总会完全不再需要你的搀扶。
能够看到孩子意气风发的走上自己的人生路,我们才有成功的喜悦,尽管,或许掺杂着失落。
甲之琼浆,乙之糟粕。如果孩子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并诚恳的喝下去,就是家长的成功。
孩子要怎么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我们能做的,只有支持,而不是代替。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温柔相待,无论学校会如何对待他,如同老乔的父母那样支持自己的孩子吧!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鼓励~,
如果您觉得与我投契,请关注我吧~
有伙伴,不孤独~
网友评论
确实是,这时候,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更重要🌹🌹🌹
我真愿做教育的人,其实每一个家长也是教育者,能好好读读这篇文章,因为我深信,反思一定可以促进行动,行动就会带来改变!
必须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