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罗汉
黄河在这拐了个弯,大河向西奔流,丹霞地貌与清澈河水,奇山秀水相映如画。站在画舫上,河流所经之处,两岸芳草萋萋,洲头绿茵沉碧,形似八卦阵图,因此得名太极。刘家峡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说道:“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亲水、近水、乐水的追求,组成自然山水画卷。
从束缚的峡谷中到了宽阔河川中,平缓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拐弯,缓缓向西流去。
大河西流,在短短40公里峡谷中,留下许多令人惊奇的地理现象。
红山,白土头
芦苇,丹霞林
黄河水向西流
还有恐龙湾在身后
“果然黄河在向西流淌!”当站在永靖县城外太极岛的游船上,大河西流的地理景象便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奔腾在峡谷和盆地之间的黄河,河段大多呈现着一种葫芦形的地理构成,狭窄的峡谷区,算是葫芦腰,而宽阔的河谷盆地就是葫芦的肚子,在一放一收中黄河滚滚向前而去。
西流的黄河,先经过刘家峡,这是长约12公里的峡谷,黄河切穿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后,形成了峡谷,峡谷两岸高山对峙,宽处约200米,最窄处只有50米-60米。而后的河谷盆地,在地理上属于小川——大川盆地,这是刘家峡和牛鼻子峡之间一处盆地,长约12公里,最宽处达到4.5公里。河边的川地,高出河床5米-10米,宽500到1000米,最宽处达3500米,河川内地面平坦,宽整,土壤肥沃,是永靖县最好的农耕区。
向西流淌的黄河,将我们眼前的河川一分为二。按照地理学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东西向的大江大河中,地球的自转对于河流河床的形成,对于流水的侵蚀与切割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导致河道一般靠近河川南侧。
因此,黄河并不是将小大川盆地平均地分为两部分,而是形成了一大一小的格局,罗家洞到黄河河道比较狭窄,而河道到北面山脚下则非常宽。
在N多年前,罗家洞一带就流传着一句俗语:“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
民间传说,这是一位尼泊尔僧侣潘唐娃的师傅告诉他的。清光绪十一年,罗家洞人立了一块石碑,记载这件事,碑文说:邻国尼泊尔潘唐娃之师授潘曰:“红山白土头,黄河向西流;眼前珊瑚树,尔当此处留”。据说,在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尼泊尔僧人潘唐娃沿着丝绸之路,跋山涉水,向东而来,寻找师傅偈语中的修行之地。他过敦煌,经炳灵,寻找师傅说的景象。一日,他来到罗家洞,看到这里南北山势险峻,红色山崖熠熠生辉,抬头望去,真是红山白土头,再细看黄河向西流。而此时,红枣尚未摘完,分外显眼,似乎应了“眼前珊瑚树”景致。于是,潘唐娃便在罗家川红石山下以茅庵为屋,开始了修行。
这句谚语也由此而流传开了,而它背后的地理秘密却鲜为人知。
永靖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也是祁连山余脉和陇西盆地的交错地带,其地型结构极为复杂。而穿行在这些地质结构中的黄河,在众多巨大褶皱山脉的阻拦下,不得不一次次拐弯,在山脉之间的缝隙中艰难穿行。大河西流也是这种寻找和穿行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黄河向西流的原因了。
那么,“红山白土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何会形成这一奇特的地理景象?
罗家洞依托着红色砂岩修建,山崖基本上呈垂直状态,其核心建筑——洞窟开凿在距离地面大约100多米的山腰上,为此,人们修建曲折而陡峭的台阶,以方便信徒们的朝拜。曾有冒险者说,山崖上还有不少洞窟的残迹,在一个残破的洞窟内还发现了一只绣花鞋。有人认为,这是地震导致山崖崩塌,毁坏了罗家洞洞窟。
“红山白土头”中的红山,其实指红色丹霞地貌的山崖,这是一种红色岩石,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砾岩”。大部分丹霞地貌由这种红色山岩组成。这类丹霞地貌,大多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喜马拉雅运动是造成当今地理地貌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的高原高山就是这一运动的结果。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下,一系列大山得以抬升。大山抬升,河流向下寻找出路,土壤层被轻松穿透,红色砾崖也被毫不费力地割开。在黄河的下切下,雨水侵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下造成如此陡崖。土壤中的盐分没有被流水带走,它们形成了“红山白土头”的地理景象。
不仅罗家洞红山崖和喜马拉雅运动有关。今天的地理气候状况也和喜马拉雅运动有关,它导致了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得到了极大加强,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区分日益明显。尤其是西北地区,在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地区的内陆性成分不断增强,处于干旱环境。
从这个意义是上说,罗家洞是一处地理形态的见证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