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六十六
袍皮闹
儿时在乡下,听大人训斥孩子,听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可能就是莫名其妙的“paopinao”了。后来进学堂读书了,也是只会说不会写,以为是“刨皮闹”,或者“泡皮捞”之类,反正方言词汇,没个定准。记得问过老师,老师也像不知“怪哉”这虫一样,终究不了了之了。
那么,它用在怎样一个语境里呢。这么说吧,它主要是成人批评青少年的。比如,孩子听了个一知半解,就高声嚷嚷“懂了,懂了”,这时候,大人就会骂道:“捞到半截就开跑,paopimao!”
再比如,大人承诺要奖励孩子的学业,孩子听见风就是雨,高兴得急猴猴的手舞足蹈了,这时也会被毫不客气地批之为“paopimao”。总而言之,性格外向、性子激越、活泼好动、凡事沉不住气的孩子,就是天生的“paopimao”。与其义相反的词可能是:少年老成。
几十年只闻其音,不见其形,直到今天,我才一睹它的真容。王笛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第七章《神秘的语言》里解释说:“袍皮闹”——以袍哥称“皮”,皮革者也,即“改革之意”,就是说,他们对现状不满,要求改革:“袍皮闹”者,就是闹出他们自己的“世界”的意思。
真没想到,儿时最怕听到的这个方言词语,竟然隐含着如此高大上的历史意义,还与“绝不拉稀摆带”的袍哥人家扯上了关系。袍哥起源于晚清,宗旨是反清复明,与洪门、青帮一起,号称当时三大神秘组织。袍哥在清末四川保路战中发挥了顺应历史潮流的积极作用,后来进入民国便处于半公开状态了。
重庆电视台拍过一部反映袍哥出川抗日的电视连续剧《傻儿师长》,樊傻儿实有其人,原型名曰范绍增,四川大竹人,袍哥大爷,曾经官至川军第27集团军第88军的军长,1949年9月,被委任为国民党重庆挺进军总司令,见势不对,于1949年12月反水……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袍哥会社也不例外。因为它分为清水和浑水两种,所以在巴蜀百姓眼中,袍哥既有赞赏有加的,也有恨之入骨的。当然,它的主流还是好的。我想,反清复明,自称“袍皮闹”,要改革,要闹出他们自己的世界的,定是清水一脉主流。而民间老百姓所言的“袍皮闹”呢,当贬义词来批评小孩,当然是来自于喜欢掌红吃黑、浑水摸鱼的浑水袍哥了。泾渭分明,却又同属一体,这就是历史文化糟粕与精华难解难分的复杂之处。
四九之后,国家来了,社会散了,把关公当神灵供奉的“岂曰无衣,与之同袍”的具有超强组织能力的袍哥们,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管是扶危济困、仗义相助的清水,还是刀尖觅食、同流合污的浑水,都浩浩荡荡地混入了群情激昂的汪洋大海之中了。历史戛然而止,仅留下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仿佛一个超绝尘世愈来愈远的背影,供我辈晚生闲人仰望慨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