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妹是君子兰,姐是牡丹花。
昨日机缘聚,谈笑如本家。
我有一本墨绿色的相册,是我中师毕业前夕,我的同桌阿芬特地跑到商店为我挑选来的礼物。好几年过去了,斗换星移,可这本相册却一直跟随我,让我时时记起我的学生时代,忆起与我同桌两年结下深厚友谊的好友阿芬。
春暖花开,校园生意盎然。
那年高考,我幸运被韩山师专录取。新生报到的那天,我不顾旅途劳顿,急急地向韩师走去。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笔架山下,油刷一新的教学大楼,怒放的木棉树。抬头望去,半山腰上的一排排教室、宿舍隐约可见,树木花丛掩映中,人影晃动。校园前面有一座古桥,名字叫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建筑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一大著名工程。它横跨过的大江河叫韩江,它曾被誉为“最美家乡河”。
这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啊!我不禁神驰神往,心里暗自思忖:在这里我又会碰到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同学呢?
“同学,你是哪个班级的?是刚来报到的吗?”一声亲切的询问打断了我的遐想。转身一看,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姑娘站在我的眼前。她高高的个子约有1米68,皮肤黝黑。两眼不大但很亮很亮,像两颗星星似的。梳着两条长辫子,显得优雅斯文,仿佛从古代走来的女子,又如一朵美丽的黑牡丹。
这时,“黑牡丹”正眨着那双好看的眼睛,向我探询……我新来乍到,人地两生,见她这样关心人,便一五一十把个人情况对她说。她二话没说就领着我走,先到学校礼堂新生报到处签到,再领我1拾级而上找宿舍。接着,还打来的清水让我洗脸,又帮着我擦洗了床铺,一切都在无声中进行。我感到纳闷,她是什么人,怎样对这里如此熟悉呢?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澄海人,名字叫阿芬,也是新同学,不同的是她曾来韩师进修过。
很碰巧,我俩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分在同一个班,而且同桌了。自此,我们常一起温习功课,一起吃饭散步,不久变成了好朋友。
阿芬平易近人,处事老练。班里谁碰到难题第一时间想求助的就是她,她从不拒人以外,有求必应。同学们对她特别尊重,与她同龄的喊她“老李”,比她小的都叫她阿芬姐。
我来自农村,生活费用全靠几块助学金。我一块钱当两块钱来用,精打细算,但还是不够用。每当这个时候,芬总是雪中送炭为我摆脱困境。其实她虽来自城市,可也并不富裕。她的父母亲是双职工,每月寄来15块钱让她补充营养。可她常常拿来支援同学,而自己却省吃俭用。
有一次,我收到电报,得知父亲胃出血住进医院,需要动手术。父亲想念我,希望我回去一趟见见面。当时我一分钱也没有,到哪去找几块钱做路费呢?少芬得知消息,把10块钱往我手里一塞,又陪我去老师那里请假。当天,我便回到了父亲身边。
我还记得,她省下10块钱,为我扯了一块粉色浮花的布料,亲手为我做过一件燕子领的长袖衣。
我还记得,她省下10块钱,为生病的同学买了水果和营养品。
我还记得,她省下10块钱,为……
10块钱,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可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况且,它不仅仅是10块钱,它反映了阿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也表达了同学之间深厚的情谊。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离不开老师的教导,也离不开同学的陪伴。同学情最纯,没有追名的浮躁和逐利的心机;同学缘最深,不用刻意的缔结和盲目的相随。
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虽然我们见面机会少了,但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那份在韩师结下的友谊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阿芬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心里,她与人为善,她雍容大度,她是百花园里那朵美丽的黑牡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