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等于生活,但写作来源于生活。正因为这样,很多作家都需要通过体验生活来激发写作灵感,都需要通过采风来收集创作素材。
依据写作与生活的这一密切关系,我们便可以透过学生写作看他们的学习生活。
我这里的“看”不是要用写作中所反应的内容来对主人公的学习生活做个评价或者评判,而是想通过作者的写作来推断他的学习生活的状况,最终强调学生体验学习生活在成长中的重要性。
我归结下来的结论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日常没有深远的学习生活实践、体验、反思和积累,所以简单的写作也是难上加难,内容不完整,表达不清,没有一定的自我价值。
本学期开学第三个星期了,我结合所教学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即关于人物经典事迹和爱国情怀两项内容,每周周末分别布置了以“理想”、“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写作。
综合批改下来,我不想说会不会写好的问题,而是想说起码的素材都没有或者不会想起来甚至于组织的问题。
对于“理想”,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理想,我说那就写简单一点,想想这个月你“想要得到什么”、再远一点想想这个学期末你想取得什么……
经过一番引导,总算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明白要写什么了,其他的就“乱来”了,甚至于大半同学题目都不会写。
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有理想”的同学写出来也令我大失所望,比如:理想是老师的,他们并没交代清楚写老师要写老师做了什么,我就奇怪他们连老师平时做什么都感觉不到!又比如,理想是医生的就简单的“救死扶伤”一句话带过,指导他们说“应该细节描写”,他们索性说“不知道医生做些什么”!
这让我不禁想到上学期刚刚来的时候布置的一个作文《我的_____》。哪怕他们补充的是“爸爸、妈妈”等亲人,他们也写不清自己的爸爸妈妈什么样子、做了什么、对他们的情感如何,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不知道爸爸妈妈的需要,也不知道爸爸妈妈的期待……
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身边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理所当然”!
而对于这个星期布置的关于“我能为家乡做什么”更是令我无以言表。不用写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只要有一点点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家乡的绿化、环保、帮助留守老人等就行了。
但是,批改下来呢?真想痛哭一场。
基本都是有点没有面,基本都是回避自己怎么做,一带而过。追问他们,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做”。
还真想发火!!不过冷静下来,我认真想了一下,确实吧或许他们真不知道怎么做。
比如,帮助留守老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没有遇到过、实践过,当然不知道老人们的需要,也当然地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什么。
比如,为家乡环保,植树造林方面,一是他们没有积累到植树造林的有意义的理念常识,二是他们没有种过树。
唉,难怪,什么都没有体验过、实践过,加之书本上的知识又不好好记忆。能写出那么几行字已经够优秀的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贵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最美的理念和向往。
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大点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做两件事,第一件学会“做事”;第二件学会“做人”。
要“做好事”就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要“做好人”就必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
这就是“核心素养”的中心概念!
如果我们老师处于种种压力,只带领着学生纸上谈兵,学生何以能“做事”、“做人”呢?
我们的任务不是教他们“怎么做事”,而是要教他们“做事”;我们的任务不是教他们“怎么做人”,而是要教他们“做人”!
教“怎么做”是纸上谈兵!
教“做”才是真正的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