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玩相机,富玩表
“我们崇尚美丽的事物,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我们崇尚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柔弱。我们把财富当做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做可以夸耀自己的本钱。”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伯里克利在葬礼上的演讲,歌颂雅典人的文化
我曾经这样开过一个闺蜜的玩笑,她在姐妹群里是出了名的爱花钱--
假如今天她为了买一双打底袜出门逛街,那么她很可能会开着一辆新车回家。
因为买了一双新的打底袜,发现自己脚上的鞋子不够配她新买的有漂亮花纹的袜子;
然后换了鞋子发现衣服又不搭;
买了新衣服之后又发现,穿这么好的衣服怎么能拎这么丑的包,颜色是去年流行的雾霾蓝,换掉换掉。
出了商场的门之后,坐在自己20万的车里,觉得我这身行头怎么也得开50万以上的车。
于是,只能去换车了。
当然,这还没完。
她最后开着新车回家,发现家里的男人也太挫了,最后咬着新做的手指甲,想着想着,就把男人也换了!
你别笑,假如你有足够的钱,很可能你也会干出这种事儿来。
哪怕是你现在的钱不支持你换车换男人,你也会按部就班的,一个梯度一个梯度地把你的吃穿用度都换一个遍,小到一双袜子,一把菜刀,一把梳子,大到加湿器、扫地机器人、冰箱、电脑……
这个辞旧迎新的过程,就是买买买的过程。
我去年网上购物的金额是10万多。年底理帐单的时候突然惊觉,如果按我的购物清单整理出一年的日历,我这一年简直就是买买买的一年,长此以往下去,我都可以弄出一个买买买的编年史了。
惟一我能安慰自己的是,好在我买的都是好东西。
惟有钱花到了值得的地方,才不会觉得亏我不想用购物瘾来上纲上线的谈“买买买”是一种什么病。
我觉得诊断其实对于临床问题只能是一个开端,并不是治疗的终点。所以,如何恰当地“买买买”不被外物所奴役,或者如何识破自己对买买买的依赖,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我们爱美,而且爱“一致性”的美,这算不算是一个理由?
我前面讲的那个因为一个袜子最后连男人都换掉了的事情或许有我玩笑夸张的成分;不过,我也不是第一个发现这种现象的人,最早先就有一个哲学家对这点也做过深刻的研究。
启蒙时期一个叫做狄德罗的哲学家,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叫做《与旧睡袍别离的忏悔》。
狄德罗同时也是个艺术评论家,同时他还挺爱美的。没错,搞艺术的,哪有不爱美的。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原本他在小公寓里穿一件破旧的睡袍,有天他朋友送了他一件漂亮的深红色睡袍。
他很喜欢这件睡袍,或许他觉得深红色恰好能衬托他艺术而又深沉的气质,总之,他爱不释手,马上就穿上了。
过了几天,他发现这件新睡袍显得他小公寓里的旧草椅是那么得破烂,让他都没法穿着这么精致的睡袍坐在上面看书和思考。
于是,他把破椅子换成了奢华的皮坐椅,又接二连三的换掉了书桌。然后又换了平时穿的衣服--结果,钱花溢了,欠了一屁股债。只好去多打一份工来还钱,以让他可以持续拥有那些华美的东西。
一件睡旧袍,让他变成了奴隶。
这就是有名的“狄德罗效应”。
我全身怎么也得很搭很协调才行啊!我们为什么会掉入这种买买买的深渊?
人的内心有统整的倾向,就是希望一致性,希望我们自己看上去一个整体,和谐,而不是某个特质或是某个身上的物质特别突出。那个特别突出的东西会显得跟我们的自身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是我们不能忍受的。
当你全身都是一身新定制的西装,你就无法忍受自己脚上那双破旧的皮鞋。
同样,当你脚上穿了一双锃亮、皮质优良的皮鞋的时候,你就会希望把身上的衣服也换得和皮鞋一个档次。
前种情况的配套改造会让人觉得是趋向完美,后种情况却是上一个档次,提升一个逼格,这更像是一个普通雇员挤身中层管理,收入提升,变成小中产。
问题来了,整体水平在一个档次只有一件东西不够标配,把那个东西换掉只是一件小事儿;而从一个低的level挤身到高一个层级的level永远都是一个大工程--哪怕是在买买买这件事上。
所以,很多姑娘攒了好几个月的薪水,吃了好多顿泡面,凑够了一只LV新款Speedy包包的时候,无异于狄罗德收到了一件高档新睡袍。
后果可想而知。
至少要做个指甲吧,至少要带块漂亮的表吧,至少要换双鞋吧……
所以,当你整体的消费水平或是收入水平,没有稳定的达到更高一个层级的时候,不要随便买一件在你这个档位看起来过于高端的东西。更不要透支刷爆卡去买一只价值19万的爱马仕铂金包。
相信我,这个行为不会变成你前进的动力,只会变成奴役你的一种压力--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姑娘月月负债,信用卡欠款还不上呢?
爱美,但不是超能力消费(超过你的赚钱能力)。
(我从来不主张刷爆信用卡消费,有空给大家写为什么不要过度的支出未来的钱)
自我欺骗,适可而止
我很喜欢看的一部电影,《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讲了一个购物狂姑娘,歪打正着当了财经记者,居然写文章告诉大家怎么理财如何积累财富,自己却刷爆信用卡购物,在节目当中被人曝了猛料,揭穿了她负债的真相,落得很难堪又失去男友。(我不剧透了,后面她又变好了)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她去面试之前路过精品店,看到模特脖子上围着的一条绿丝巾,她喜欢得不得了,价值很高,她纠结了很久,刷卡买下来。
镜头一转,她围着绿丝巾,意气风发的奔去面试的公司。
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买下喜欢的那条裙子,那个包包,拥有的那一刻一种说不出的满足,那种人生满满的成就感,仿佛一切都不是难题,世界都在你手中掌控。
这感觉真tmd好极了。
我虽然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必须要坦然承认,我也无法抵挡这种满足感,哪怕它背后是一种短暂的或是虚假的幻象。
有次和一个在行的学员约在王府井约谈,约谈很顺利,心中本来就有满足感。从写字楼的咖啡馆下来,路过地下购物中心的名表行,橱窗里的一款手表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种表和我那一刻的心情多么得match,成就感,闪闪发光,真的像极了我精英一般的人生。简直就是我身份的象征。我几乎没多想一秒,冲进去就把这表买了下来。
带着那块表出来的时候,我一瞬间觉得我仿佛已经从中产挤身上流社会了一样,我不是普通的精英,我是精英中的精英。
假如可以拍电影,我真像把那个状态下的自己,走在灯光闪耀的购物中心橱窗外的自己定格下来,我映着大橱窗中自己的倒影,抬手腕看着那块表,满足极了。
把这个画面定格下来,然后打上一个大大的“自恋”和“Low逼”的字样--真正的富足和上流精英,内心中是不会有我这种穷人乍富一样的心理感受,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一块表而已,因为他们真的是习以为常。
然后在随后的半小时里我迅速醒来,我的人生依然停在原地,除了比半小时前多一块表,以及钱包里少了2万多块钱,和之前没有什么区别(2万多块钱的表我能让我以为自己登上了人生巅峰,足见我有多LOW)
可我确实有那么一刻,以为我人生理想都实现了呢!
意气风发,充满掌控感这种幻觉太美妙了。
假如你和我一样,把这种感觉当成是一种辛苦工作之后的奖赏,那么你很可能非常容易的没事儿就买买买--因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确实很辛苦。
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吃的好一点用的好一点呢?
然后,形成一种循环--我辛苦工作了,我要满足自己一下,挑一件我心仪以久一直不舍得买或是还不够我这个档次来用的心水之物;我拥有了它,我仿佛完美的让自己升级了逼格,我仿佛是超越了我现在的阶层;然后过不了多久,醒来,发现没太大变化,我还得努力工作,继续辛苦地奋斗,好让我自己离更高的Level更近一步。
周而复始。
跨越阶层的鸿沟,完成向上一个阶层跃迁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相比较而言,买些高档次的东西、用和有钱人用的一样的东西,模仿一下精英们的生活,似乎更容易一些。
不然,怎么会有淘宝代购拿着高仿以次充好,却依然有人信以为真认为自己花了4000元就买到了爱马仕10几万的铂金包。
拥有一两件有钱人才能用得上的东西,让我们仿佛是也变成了有钱人一样。
反正到了下个月才会去看帐单,让我们先爽一会再说。
这种人生赢家的满足感被深深的印刻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牢牢的与买买买形成了强烈的关联。
告诉你们怎么破除这种关联--我一想买的时候,就把等同于商品价格的钱拿去买理财产品。用一种相对健康的方式来替换这种对幻觉的依恋。
这招真的挺好用。
喜欢拥有物质而已,别大惊小怪
我并不想吐槽买买买,我也很反感把“购物瘾”强加在女人身上并一同连虚荣和拜金挂上钩。
痴迷于买买买,不过和烟瘾、贪杯爱喝酒、贪吃吃吃吃一样,没有病的高低贵贱,用不着道德伦理全都上来批判,也用不着鄙视爱花钱的人不如爱学习的人高尚有情怀。
爱学习就比爱花钱更高尚吗?在我看来无非都是身份焦虑和存在焦虑的一种表现,反正不在买买买这儿得到满足,就在别处得到宣泄。谁也不比谁强多少。
前面中间那段,其实讲的是一种身份焦虑。这段讲讲买买买的心理背后透露出来的“存在”焦虑。
“我是谁,我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间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个人自我成长需要面对的问题。真想不到我会在这篇文章来谈“存在主义”哲学。
萨特强调,人会有三种存在方式,being, doing ,having--这三个单词不用我解释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们如何识别自我,或者说,我们怎么体验到自己的存在,无外乎这三个方面:
我们是谁,什么身份的人,精英还是低层的穷人,中产还是富豪;
我们做了什么,我是天天买买买,还是天天学学学,还是天天跑跑跑,还是做什么;
我们有什么,有人喜欢买车,有人喜欢买表,有人喜欢买珠宝,拥有的物质,也能代表我们是谁。
这三个方面是内在自我的外延,它体现着我们此生追求的东西,或者标傍的价值观。当然后面的哲学家或是学者把这三个方面扩展成了五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背后的意义和情怀,也算是一种自我的延展。
我就是那种实足的喜欢物质的人,我看到我喜欢的东西,买回来,拥有的感觉,让我觉得我活着--别批判我,我并不是说我只有这种一种方式体会到我活着--我更喜欢萨特的解释,不过是存在方式而已。
我觉得很漂亮,你觉得呢?说得直白一些,我爱白菜,你爱萝卜的差异。不要随便把对物质的喜欢就当成一种负面品质,喜爱美丽奢华甚至是无用的精致物品,并不代表不追求别的。
所以,对于喜欢买买买的人,并不需要大惊小怪,可能他们只是喜欢那种拥有某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感觉。看到自己有的东西,就会感觉到满足。这不过是他们众多存在方式中的一种罢了。
但我并不支持过度消费,这和理解包容“喜爱物质”这个特性是两码事儿。
请给你“喜爱物质”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实现方式,并建立严格的尺度。我相信这是最难的部分--理性的节制与感性的冲动之间的平衡,是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
正确认知,似乎是一切方法得以有效实现的前提。
对一件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能会有所帮助。就像这篇解读“买买买”的文章,不带偏见的去认识这个事情,比评判更加重要,也更有力量支持我们去选择恰当的方式。
我不是吐槽淘宝双十一,我也不吐槽买买买,大谈其害并不能帮助我们更清醒更理智,只会让我们更恐惧。
我只是想从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讲一讲我们是如何掉进这个坑里的,以及我们怎么能爬出来或者是不掉进去。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作者,“买买买”老司机留言告诉我,你对买买买的态度啊〜或者晒一下你买了什么,我们交流一下心得,也是很不错的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