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人物读书
叶兆言:一抽屉退稿信习惯了,没办法,我已上瘾

叶兆言:一抽屉退稿信习惯了,没办法,我已上瘾

作者: 沐子恒 | 来源:发表于2019-03-06 22:08 被阅读238次

    文/沐子恒

    很难相信一位作家会给自己的职业如此低的定位。

    他独特的家庭背景,让所有熟悉他的人理所当然的确定,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接过父辈的旗帜,顺利地在文学这条路上耕耘下去。

    他却在讲座时坦言,走上文学的路,父亲和祖父并不赞同,而他开始写作的那些日子,经历了太多太多退稿的时刻。

    这篇题为《被注定了文学》的演讲,收录在《文学大家谈》一书中。

    他就是叶兆言,中国作协会员,叶圣陶的孙子,叶至诚的儿子。

    一、文学没有用了吗?

    很多人问他:“祖父和父亲对您有什么影响?”似乎父辈的光环笼罩下,叶兆言想要成名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叶兆言只好回答:“没什么影响。”

    如果要一定说有影响,那就是幼年的时候,父亲用指头点着他的鼻子警告他,以后干什么都可以,千万不要学文学,当作家,因为,这条路“太没意思了”。

    不仅如此,爷爷叶圣陶也是这样的态度。由此还拓展到反对让孩子接触一切旧的东西。不让练毛笔字,不让读古书,更不让写东西了。

    祖父和父亲虽然这样做,自己却割舍不下对文字的执着,从清晨一缕阳光开始,他们就坐在桌子旁边开始了一天简单而重复的生活,周而复始。

    父亲叶至诚被打成右派之后,依然没有放弃写作,却不得不写一些身不由己的东西。后来他每次写完,再也不愿看自己文字,本能地厌恶。那时的文学对父亲而言,真是一种难忍的煎熬。

    父亲写完文章或剧本,必须通过审核,要一群人坐下来“集思广益”,交换意见,接受了所有人的建议之后,在痛苦中一遍遍改稿,因此文学在幼年的叶兆言中,印象极其糟糕。

    目睹了父亲如此多的无可奈何,叶兆言坦言,文学有时候真的没什么用。

    没有什么用!我被这句话猝然惊倒了。难道他们的坚持,没有任何意义吗?叶兆言接着解释说,祖父叶圣陶生平很讨厌一些空头文学家,所以,假如作家不能写出好的东西,不如找点力所能及的生计更实在点。

    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古今中外,但凡最在文学史上为人铭记的人,大多遭遇了惨痛的不幸。奥斯特洛夫斯基劫后余生,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著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因为书中保尔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即使身体健全,却在精神上失意,郁郁不得志,正如大诗人杜甫。

    生活的磨难,现实的挣扎,就是他们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题材。

    有时,我们会有疑问:是文学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铸就了文学的辉煌?

    正如陆游告诫孩子们的诗:“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想到这一层,叶兆言也就很清醒了。假如把困难想的更明白一些,在眼前的反而会是一片光明。



    二、写的正得意,突然被退稿,很受伤

    阻力这么大,叶兆言怎么还是写下去了?

    答:上了这条船,下不来了。

    家里的书太多了,即使父亲要禁止,也不是随时都在身边。祖父和父亲的生活方式,也神奇地影响了幼年的叶兆言。

    1980年前后,政治氛围开始解冻,叶兆言开始尝试小说,他热情高涨,曾一口气在短短暑假写了八部短篇小说。

    一开始,他还能尝到点甜头,发表几篇,但在接下来足足五年时间里,他好像进入了冰封时期,无论他如何增加写作强度,都没能再发表一篇稿子。

    退回的稿子像放出去又飞回来的鸽子,经常是在他写的正嗨的时候,一篇稿子退回来,如当头一闷棍,慢慢地塞满了一抽屉,足有三十多万字。

    叶兆言也曾苦闷过。有老师对他说,你急什么?你就写,有一天你小说写好了,你这一抽屉的东西,可能都发出去了!

    他听了建议,渐渐变得平静,一篇一篇地写。他可以放弃,也有很多放弃的理由,很多和他同时开始写的,渐渐都放弃了。

    他不为所动,因为他发现对文字有一种莫名的情愫。他说,他像吸毒一样,已经上瘾了,这回是真的一世的缘分了。

    突然有一天,那个老师的预言成真了,他之前的那三十万字小说,都发表了。

    在这条路上,他之前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在作家叶兆言的身上,我看了两点。第一,不要只写,要学会生活;第二,不要坚持,要爱上文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叶兆言:一抽屉退稿信习惯了,没办法,我已上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azx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