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人生格局的修炼成长励志
【职场心得】你对他人的称呼暴露了你的情商水平

【职场心得】你对他人的称呼暴露了你的情商水平

作者: 建于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14:07 被阅读102次

我在知乎上有一个回答比较受欢迎,写的是一位律师在庭后直呼“书记员帮我复印一下这份证据”,结果书记员不给好脸色直接拒绝。

这个例子中,那名书记员其实在员额制施行以前是法官助理,改革后成了书记员,心里本来就有怨气,可以说每当提起书记员身份,她就心里不快。这个背景,那名律师应当是知道的,不知道他为何会犯这个低级错误。

有网友向我提问,那么究竟该如何称呼好呢?这个问题,老实说我也没有标准答案。我的体会是,你的称呼一定要让对方舒服,体现出尊重与平等。

法律人职业,沟通是很重要的职业技能,伴随法律人成长的整个进程。你对他人的称呼,体现了你的情商水平,很多时候也暴露你的情商水平。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年龄小,不到22岁。走哪里,都有人问我多大,很多时候自己直接被忽略,很多人甚至以为我是实习生或者志愿者,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体会出人的社会角色有多重要,也开始思考如何称呼他人比较好。

职场有这个习惯,大家对于年轻人的称呼,是“小李、小王、小张...…”。不是说这样称呼,就意味着你“低人一等”,但我始终觉得,这其中至少有一种不够平等的感觉,法律人应戒用这种称呼。

个人的体验是,有职务的称呼职务,没职务的称呼名字,如果年龄比我长很多又没有职务的,称呼大哥或者大姐比较合适。我也不太喜欢老张、老李这样的称呼,这其实跟小李、小王这样的称呼感觉差不多。不知道有几人理解和赞同我这个观点。

中国人很讲究名分和称呼,将心比心,其实我们都很在意自己的名分。汉语中,有名不副实、有名无实、讲究名分、正名等这样的词语,也有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样的说法。

所谓“名”,不单单讲的是称呼的问题。一个人的名,在他成年以后的社会交往中,还包涵了名气、名声、职务、能力、实力等等社会含义。所以,人际交往中大家都找到了彼此的“名”,彼此的“名”也得到了对方认可,才能奠定舒适的交往基础,沟通起来更顺畅。

说到底,名正言顺,指我们说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话而已。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里讲,话不是乱说的,说话是权力,有“话语权”这种概念。通俗来说,权力就是说话,指的是谁有权说话,谁听谁说话。这里的权力,并不狭义指的是行政权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分量,来自于社会地位、专业能力、资历履历等等。

可以说,我们在沟通中,对他人的称呼,也体现着我们对他人的定位,以及对自己的定位。我们对他人的称呼不合适,反映出的是我们对彼此的定位出现误判。我们就有可能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做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沟通无效的可能大大增加。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渴望得到重视,被他人尊重。每个人的命运和际遇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如自己的期许那样获取尘世的“名”。但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尊感是相同。所以,我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定位,正确对待他人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矛盾体,外在的身份地位与内心的期望相互冲突。有的人很年轻就当了领导,担心别人因为自己年轻不不予尊重;有的人年龄资历都很老,却不在领导岗位,很担心别人轻视自己的存在。个人所取得的社会成就与自己的期待不符,他人对我们的认识也更有可能与我们的期待不符。

类似这样的冲突还有很多种,比如一个人新加入到一个新的家庭或者集体,都有融入的过程,过去的一切不被了解,容易被人忽视。当你不被别人看不见,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又何谈名分。

日常中,我们还有一种恶习就是“欺生”,甚至是欺软怕硬,习惯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跟前寻找自信,这都是人的劣根性。有人称呼别人小李、小王,并不是为了表示亲切,相反是为了刻意彰显自己的资历更老、级别更高、实力更强而已。其实,这就是格局不大、心胸不宽、情商较低的表现。

真正的内心强者,在于平等待人,在于对比自己弱势的一方更加尊重。法律人更要有这种意识,平等待人,不要养成阿谀逢迎、欺软怕硬的恶劣品行。平等待人才能真诚沟通,这是追求沟通效果最需要重视的一点。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虽然年龄大,但没有职务或者说实力并不强,你刻意称呼他领导,也会有阿谀奉承之嫌,也可能对方如果心眼小,会觉得你有讽刺挖苦之意。你称呼老张、老李,他又可能觉得你是看不起他。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年龄小,但有职务或者说资历不浅、能力很强,你称呼小李、小张,他也会觉得你小看他,对他不够重视。

所以,不要小看沟通中的称呼问题。这是沟通成败的关键一环。你对他人的称呼,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人在你心里的定位,以及相互关系中的自我定位。只有找到了彼此准确且相互认同的定位,你们的沟通才会更加顺畅,效果也才会更好。否则,就会心口不一,虚情假意,彼此应付。

回到开头的问题,要我来说,我处于那个律师的角度,我认为直接称呼名字较好,当然不是直呼其名,不称呼姓只称呼名,可能就要亲切得多,效果也会好得多。

当然,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认识,要根据实践中你与沟通对象的熟悉程度和亲密程度而定,没有千篇一律。我们在沟通中要重视这个问题,即我们对他人的称呼,是否符合他人社会角色的定位,是否符合他人的心理预期。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领导,考虑就很周全。大家新到一个集体,即将一起共事。领导在给我们开会的过程中,开宗明义地讲到彼此称呼这个问题,他结合了成员各自的年龄、职务、资历等做了考量,确定了彼此之间如何称呼;主要是以名字称呼为主,适当考虑职务和年龄。这为我们团队后期的有效沟通打下了良好基础,大家合作起来很愉快。

他首先提到,他自己从来不称呼别人小张、小李,也不称呼老张、老王,这都不够尊重,也不好听。当然,为了便于管理,他又说,在单位不能称呼哥呀姐的,显得江湖习气太重,也不够严肃。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党内提倡相互称呼同志这个事情。正确合适的称呼的确是一个大事,有时甚至是一种政治,它关乎到一个集体或者团队的秩序和团队能力。既要为了彼此心里舒适,团结协作,也要避免庸俗化,搞一团和气。

人际交往中的称呼,随着时代变迁、场景转换、场合调换,需要进行不同的切换,这大概就是情商在沟通能力中的体现。这个问题,值得法律人去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沟通水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心得】你对他人的称呼暴露了你的情商水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sa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