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197卷和198卷,唐纪13,14。
说到了唐太宗第一次亲征高丽,李世民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一意孤行,亲征高丽国。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45669/b18fbe518be2e39d.jpg)
在安排留守事宜时,分为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京城长安。由他最为信任,也是百官之首,房玄龄代理政务,负责处理京城朝廷一切事物。
第二部分是在攻打高丽国的大本营定州,现在河北保定一带。将新任太子李治留下镇守,并任命高士廉、刘洎、马周等执掌机要事务,辅助太子。
长孙无忌、岑文本等与太宗同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45669/ff51f3842b74de05.jpg)
这样整个权力从一个中心,分为了一主两副的格局,但还是以太宗的行在为核心,太子和房玄龄两个副中心。
在太子的副中心中,尽管有多名辅政大臣,但是刘洎的地位最高,是门下省的首脑“侍中”,兼任左庶子,是太子府的首席阁员,同时总理吏部、礼部、户部尚书事,也就是兼任组织部长、财政部长、外交部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45669/e82347b930051ea2.jpg)
这对于房玄龄和刘洎两人来说,无疑是个考验。
如何既让出征在外的唐太宗能够“安心”,能将精力放在前线的战事上,不要总是打搅李世民。
同时,又要让李世民能够“放心”,对国内后方发生的一切尽在掌控,不至于产生失控的感觉,不产生权力受到威胁的感觉。
毕竟,太子谋反事件才刚刚平定。
刚好房玄龄和刘洎选择了完全相反的处理方式,两人的结局也就完全不同了。
刘洎的性格本身就是比较大大咧咧,并且有点敢作敢为,杀伐决断,不是太谨小慎微的人。
李世民出发前跟刘洎说:我现在要出发远征,你辅佐太子,国家的安危都寄托在你身上,你要好好领会我的意图啊”。
这句话其实就是对刘洎不太放心,不太托底。
李世民去远征,最希望后方能稳定。因此说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希望刘洎能够稳住后方,遇到事情要慎重处理。
可是,刘洎的回答让李世民十分失望。
刘洎说:陛下放心吧,大臣有罪过的话,我会立即处罚,该杀的杀。
试想一下,皇帝在外征战。留守的辅政大臣说,他对大臣该杀的就杀。这种生杀大权,从来都操之于上,如果刘洎就能决定大臣的生死,那皇帝往哪摆?
皇帝如何能安心呢?不可能。
谓洎曰:“我今远征,尔辅太子,安危所寄,宜深识我意。”对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上以其言妄发,颇怪之,戒曰:“卿性疏而太健,必以此败,深宜慎之!”(资治通鉴198,唐纪14)
所以,唐太宗说:你的性格太过于大大咧咧,不缜密,同时又很张扬,将来要惹事的,希望你能谨慎一些。
果不出所料,李世民征战回来后,就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刘洎。
后世很多争议,有认为是褚遂良陷害他的,也有认为褚遂良的人品绝不会陷害他,而是许敬宗篡改了历史记录。
其中,司马光就是认为褚遂良绝不会这么做。因此在资治通鉴中,这段历史都没有点褚遂良的名字,而是用“有人”替代。
可见历史学家的记录,绝对也是选择性的,带有个人偏好的。
不过依我看,实际上就是李世民要杀他。而且是在出征之前就想杀。
只是来不及处理,找不到现成的理由。就留到了从高丽征战回来后。
因为这样的辅政大臣,是不可能让李世民放心的。胆子太大,太张扬,给点权力就要用到极致,是滥权揽权的人。将来李治不可能控制的了,必须除掉。
有人说刘洎死的很冤枉,其实一点也不冤。
可以说,刘洎不懂权力规则,喜欢擅自做主,让唐太宗不放心,产生了威胁感,最后将刘洎赐死。
同样的,我们看看房玄龄是如何处理的,大家就能明白,刘洎真的不冤枉。
明天日更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