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从这里开始是《三字经》的第三个部分了,讲得是“识某文”中“经”的部分。这个部分其实也为我们系统的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学习内容和学习次序。这几句话讲得是古代所谓的“蒙学”,或者说“小学”的内容,但是和我们今天小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小学”指的是文字之学,意思是这个东西算不得“大学问”,古人讲真正的大学问是能平天下的本事,其余的通归“小学”或者“技艺”。古今对照的话,我们今天的所谓小学、中学、大学、乃至读到硕、博,其实都算是古代的“小学”、“技艺”的范畴。
所谓“凡训蒙,须讲究”,学习这个事情呀,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始,人就是这样,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很难改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必须要重视。而且最开始的基础没有打好的话,那么后面的学习很难良好的继续下去。这一点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我们看看现在身边的家长就明白了。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想法,诶呀!小学的时候没什么的,开心成长最重要,等到初中之后再使劲来得及,可现实是到时候真的来不及呀。很多人把这个“快乐教育”理解歪了,真正的意思是要寓教于乐,培养孩子将学习当成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古人的那句话呀,就是那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对这句话是有想法的,“勤为径”没有错啦,但是“苦作舟”有问题,觉得不好的事情硬去做,那当然苦喽,喜欢做的事情,你不让我做才苦呢。所以怎么能做到“寓教于乐”那是必须要讲究的,而且真的得好好讲究讲究。笔者在三十岁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下进入了乐学不疲的境界。如果那两个数字调换一下就好了,十三岁要能进入这种境界……,唉,都是眼泪,不说了。
“详训诂,明句读。”讲的是学习先要过文字关,要能知道书上写的那些字都是什么意思。这一点换成我们今天的话就是要重视“阅读理解”,小孩子在学习之初,一定要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个古今一理。先说古,大家看古书的时候,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后人点的标点都去掉,因为中国古文本身就是不带标点的,所以才要“明句读”,要知道怎么断句,不同的断法意思是不同的哦。比如《道德经》的第一句,目前有三种断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字是一样的,但是意思完全不同哦。那么哪种是老子他老人家的本意,争论起来其实没意思,真有本事自己问他老人家去。作为我们学习来讲,从每种断法中都看出道理,能自圆其说,能运用自如即可。再说今,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目前初高中各科的试卷,文理科都算上,阅读理解的能力直接决定考试成绩,因为题读不明白,人家要考啥都不知道的话,还答啥?
“为学者,必有初”,不只是学习,做任何事情都一定有一个起点,但是这个“初”绝不仅仅是起点的意思,他还代表了一个人的“初心”,学习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你最开始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什么出发的?这很重要。仅就学习来讲,是为救国救民而学?是为一身衣食而学?目标不同,那个结果呀,最后取得的成就,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初心不同,气度不同,付出的努力不同。结果怎能相同。
“小学终,至四书”,站在今天的时代来看,古代所谓的“小学”,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一门专门的功课,名曰“古代汉语”,大家穷一生之力,不一定能完全学明白。而且我们看历史的经验,从汉代开始的“训诂”学,多少人掉到里面,一辈子在名相上打转转,最后丢掉了慧命。今天我们在学传统文化时,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清楚的知道“小学”是不可能毕业的,所以“小学”和“大学”要一起学,莫以“小学”误“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