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医学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医药科学是西医也是中医的主体本质。这就是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科学。
不过,西医为单纯的自然科学,而中医学里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如果把西医比作裸露的骨架,显得清晰而明了,那么中医就像丰满的肌体,显得深奥而厚重。
就是这份深奥和厚重,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
纵观中医学,尽管它把医药科学与我国古代哲学实现了完美结合,但是,中医学的本质是自然科学,而不是哲学;中医的主体是医药科学知识,而不是哲学理论。
那么,我国古典哲学对中医学又有着什么意义和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以“阴阳五行说”及“元气论”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在我国,西方哲学传入以前,五行和阴阳一直是两个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以这两个范畴阐述的“阴阳五行说”,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理论,它既是先贤们倡导的宇宙观,又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论。
作为宇宙观,五行和阴阳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依据。作为方法论,它以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方式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以相生相克的方式去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循环变化的规则。
“阴阳五行说”,萌芽于殷,兴起于周。
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最早,人们把五行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五种物质,后来才赋予了哲学的内容。“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自然界的万物都由这五种物质生成,五行成了世界的始基和本源。
它同古希腊人泰勒斯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作为世界的本原一样,是关于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朴素观念。
后来,人们看到五行之间某种理化的关联,又得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以此来说明事物之间相生相克而联系的哲理。
所谓阴阳,起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延伸到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所反映的两个方面,不仅仅指有对立关系的两个方面,它还包括具有主从关系,上下和前后关系等,一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处于一个共同体,有阴则有阳,有阳必有阴,它们相互转化而包含,彼此消长而存在。
消长反映着事物的量变,转化反映着事物的质变。其中消长作用,可以产生破裂而对立,又可以达到平衡而和谐。阴阳学说反映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说明的是万物生灭变化的过程。
五行是物质实体,阴阳则是从事物关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二者合流成“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与成长,转化与变化;表述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规律。“阴阳五行说”试图从自然界本身说明自然界存在的原因,以辩证的方法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阴阳五行说”是关于世界观和宇宙本体的学说,是高度抽象的意识形态。它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理论,用来论述自然界的存在依据和人类社会的现实性,说明现象发生的合理性和事物存在的可能性。
由于“阴阳五行说”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说明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规律。因此,它含有朴素的唯物观念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到目前为止,它依然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由于古人的认识能力受历史条件及科技水平的限制,阴阳和五行这两个观念,还只是来自于他们的直觉和猜想。
例如,古人把物质世界归结为金木水火土,这显然是一种直观认识,因为五行不是世界物质的全部,而是有限几种物质元素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又如,古人把事物的普遍联系归结为五行的相生相克,这显然不够全面和准确,其实,相生相克也不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物的内在联系,而是它们之间某些理化关系的表象。再如,古人把自然万物的产生、成长与衰亡归结为阴阳消长作用,这显然带有猜想的因素,因为阴阳本身没有质的确定性,它只不过是人们依照一定原则对事物进行的阴阳归属,至于说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乃是古人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感悟。
到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也被绝对化、神秘化。
我们知道,五行的相生相克,并不是这五种自然物的本质属性,而是对它们某些理化关系的抽象。所以五行相生相克这个观念,不反映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必然联系。
但是,邹衍等人抽掉五行的物质性,把五行周而复始,依次相胜,作为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运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他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将帝王更替,朝代兴灭的原因归结为“五德相胜”,木金火水土依次取代的循环周期之中。
思孟学派也把五行赋予伦理道德的内容,“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东汉经学家郑玄),所谓“天命之谓性”(《中庸》)。
“阴阳五行说”被绝对化、神秘化,还表现在给阴阳这个人的观念赋予了物质实体的内涵。
阴阳在许多地方,不再只是用来表述事物相对关系而进行的阴阳分属,已成为两种具体的彼此消长的力和相互作用的气。这种将人的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物,就像柏拉图把“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存在一样,使人的观念成为了一种超自然的支配力量。
如此以来, “阴阳五行说”开始滑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潭。其实,“阴”和“阳”自身没有实体,它们不像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是客观存在物及其状态;也不像味道的甜与咸,性别的雄与雌是事物的自身属性;更不像数量和质量、体积和面积是事物能够具备的规定性。“阴”和“阳”就像前和后、大和小、正面和反面等一系列矛盾概念和范畴一样,用来表述事物的相对关系。
比如在父亲和母亲中,父为阳,母为阴。但在母女之间,则母亲为阳,女儿为阴。母亲这个人虽然没有变,却发生了“阴”到“阳”的转换。这种转换仅仅说明她在不同的场合组成不同的关系,并不表明她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属性,或具有不同的质地和状态。
所以,这个不是客观存在物,不是事物的状态,不是事物的属性,不是事物能够具备的规定性,更不是“宇宙的基本要素和密码”(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而作为我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的阴阳,只不过是人的观念,它来源于对事物关系的抽象,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之中。
然而,这种意识的深刻存在,贯穿了我国哲学和思想的发展史。无论是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还是王充的唯物主义,范缜的无神论,或者是魏晋时期何晏、王弼、郭象的“玄学”,乃至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王阳明的“心学”,都有它的影子。
阴阳和五行一直是我国先贤们关于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早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
阴阳和五行被绝对化、神秘化后,阴阳五行学说便有了两大特点:
其一,形而上学外壳里面包含着辩证法内容:从整体上看,五行周而复始地相生相克,是循环而不是发展,这是它形而上学的外壳。但在具体细节上,是阴阳消长五行转换的辩证内容。
其二,唯物的外壳里面包含着唯心的说教:从整体上看,五行金木水火土用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这是它的唯物外壳。但在具体内容上,一方面,五行被抽掉物质性,只剩下一个包罗万象的相生相克法则;另一方面,概念的阴阳被赋予了物质实体的内涵,具有了超自然的消长力量,这是它的唯心说教。
如此以来,阴阳五行说也就为神鬼迷信、谶纬天命、祥瑞灾异、占卜巫术等腐朽的东西敞开了大门。
例如,燕、齐海上方士用“阴阳五行说”比附神仙鬼怪之事,大盛于秦汉之世。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与“天人感应”结合起来,造成了两汉时期的谶纬风气。而在世俗社会中,更是将阴阳和五行应用于占卜算命、吉凶风水和巫术等迷信活动。
因此,“阴阳五行学说”既有积极向上的进步因素,又包含消极颓废的落后成分。这些都将对中医学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