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作者: 青青陌儿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1:12 被阅读182次
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早市就在我家楼下,夫一向不喜欢,因为日子太吵很少清静,我却不以为然,反倒喜欢这种喧闹的气氛。况且都是随手可取的新鲜蔬菜以及特色小吃,就象是自家园子,什么时候想吃就到菜园里采摘。就象是点外卖,隔着屏幕的美食图片,香气就扑鼻而来。

      早市的声音是清晨里的第一道署光,夜色还未散尽,那样窸窸窣窣的声音小蚊子一样,就像寒冷的冬天,妈妈在漆黑的屋子里摸索着从炕上爬起来,给上学的孩子准备早饭。偶而会有“当”一声,是早市支起的四角圆顶的帐篷没立住,倒在地上的声响。渐渐地,随着天光发亮,早市的声音开始慢慢沸腾起来,是大锅烧水,起先锅底冒着细细密密的白色水泡,越聚越多,直到后来,一锅圈都是热气,锅里的水翻滚着,哗哗哗地一股股热浪扑得满屋子都是。

     

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那声音你不用去扒着窗台看,就能感受到整条街上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了,走路声,打招呼声,吆喝声,叫卖声,扩音喇叭播放的录音声...然而在这声音的波浪里总是有几处涌起的浪峰,让你从繁杂的声浪里一下子吸引过去,并记忆犹新。“卖花椒面啦......”“麻酱....”这样的声音大底都是那些经过了许多年的风吹雨打日晒磨砺出来的,已经有了自家的专属味道,就象百年老店,不需要翻花样出奇招取悦于人,只要是这个店,只要是这个牌子,里面的商品就认定了。卖花椒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长年是一个人推着三轮车,上面铺上面板,摆着一个小石磨,一边吆喝一边现磨,那正宗的赭红色粉末细碎得象沙子的粉尘,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最是那卖花椒面的叫卖声音,带着一丝的沙哑和沧桑,早已深深地印在记忆里。做麻酱的中年男人的石磨是一个重达几十斤的电动磨盘,麻酱汁伴随着哒哒的机器运转声浓稠的汁液不断地从出口流出来,泛着油光。会让我想起吃煮黑芝麻元宵,一口下去,从皮里面涌出来一股子,那流淌的样子挑拨着味蕾,真想一口把汁液都吸干。我买过几次他家的麻酱,比超市里的要粗超些,但却是纯正和天然的,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而且味道也特别的醇厚,就象那“麻酱”的叫卖声,没夹带丝毫尾音,铿锵有力,滑到一定节奏又戛然而止。

        当你穿行在早市里的时候,就象在春天的旷野里闻到泥土的气息,清新爽朗。在早市里买菜的人们大底都是刚从被窝里爬出来,很少人洗脸化妆的,打扮得很精细的人决不适合在早市里逛,因为这个时候谁也不会在意迎面走过来什么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街道两旁的地摊上了。热气滕滕的大馅包子、馒头、花卷,白花花的样子,鼓胀着身体,大锅煮的酸菜白肉,咕嘟着翻着气泡。清亮的油,锅边起了烟气,一根面放到里面,哧啦啦地声响,瞬间变成焦黄的油条,还有那新鲜的各色各样的蔬菜,上面还夹带着泥土,刚从地里摘出来的一样,整齐地摆着,一摞摞地象撒过欢的孩子刚洗漱过一样乖乖地并排站着。

       

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在早市里我常去买一家牛肉火烧,是立在街头正中的亭子,外面是一个煎火烧的炉子,所谓的亭子就是平板车上面围起来的一个塑料棚,里面是两个女人在包火烧,面前是几大盆和好的肉馅。煎火烧的是一个瘦小的男人,四十左右的样子,带着白色线制大手套,穿着白色的外套,看着很干净,但是常年烟熏,白色有些发黄。他煎火烧的手法还真是熟练,一托盘火烧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两面焦黄,泛着油光和肉香味,那香味从馅里面渗到外皮儿上,一整条街都闻得到。火烧不是酥脆的那种,我本人也不太喜欢那样的口味,他家的火烧面皮是松软的,咬起来筯道越嚼越香,那馅就甭提了,一个香字了得呀,不是大馅,就那么一小口的份量,但足以回味无穷了。从去年开始他家有了自己的品牌---周记火烧。

        张家筋饼也有十多年了,是中年夫妻俩,常年出早市,散市后下午在新华市场的外街道上支亭子。每过大年,正月十五前是不出来的,一大年也就休这半个多月,其余的三百多天风雨不误。买他家的筋饼经常需要站长排,一等就是十多分钟才能排到,有的时候就把钱先付了,等你买菜回来时,饼也烙好了,五块钱一大张足够两个大人的早餐,最爱站在他家塑料亭子前,看一盖帘子大小的筋饼下锅,豆油是整桶往锅里倾倒,一点不吝啬的样子,感觉也吃着放心,不一会儿贴锅底的大饼煎起了一层泛着油光的焦黄嘎嘎,然后男人用长条筷子迅速掀起到另一面,听着热油在锅底与面饼哧拉拉的声响,起锅,上称,切块,装袋。每每上称后都比实际份量要多出几角钱,看着让人心理熨贴。

      还有早市后街口张挂着竖条幅的名为李刚干豆腐一家,她家的干豆腐厚实肉头儿,下锅不怕炖,越炖越有豆香味,每到春节回天津看爸妈时,我都坐火车拎上十多斤,好久没有吃到家乡菜的爸妈常常卷起一张,粘着海天酱油就饭吃,真是香啊!

      楼下一家卖三合面馒头的小伙子,今年没有见到了,以前他家面摊前一长溜的人,经常是两排,都说他家的三合面吃着香,小伙子看着精明能干,嘴也勤快。

     

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一到夏天,临近早市出口拐角的一条街就被开辟出一条新的街市,大约百十左右米的长度,都是邻近农村人把园子里的菜装过来卖,往往这个时候,这条街就更加热闹起来,人们还是倾心于农家院里的绿色蔬菜,虽然不比菜商从批发市场进来的菜干净,但往往这样带着泥土味的蔬菜更有田园味道,象赶集市,更接近民间生活的地气。

      见过农村赶大集,大都是靠山而居,相隔十里、几十里的村庄人家,赶赴到同一个去处,小镇边或者村界路口等地方,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人组织,是老百姓在经久的生活习惯中一致认准的地方。摆几块长条板子,上面放着刚宰杀的猪肉半子,卖肉的人高喊着,一刀下去,一大块肉用麻绳拎走。还有自家的大水烧(水桶的意思),里面装着从河里捞来的白条大鲤鱼,还活蹦乱跳的呢。还有路口的老农,操着双手,蹲在旮旯里,前面放着竹条篮子,里面是山上的松蘑,也许一天也卖不上几个钱,但就喜欢这样的地方,卷起一袋土烟,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脸上都带着喜悦的笑。

       

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这个时候,最好抬头看看那慰蓝色的天空,真遥远,真纯净,还有那微风,吹在脸上都是柔美的。

        一向不喜欢农贸大厅里的市场,有种做作的感觉,里面有散不尽的鱼腥和杂七杂八的味道。相比更喜欢早市、集市,这样的市场有野味,更天然,象极了在大野地里,拢起一堆柴火烤刚熟透的包米,闻到一点糊香味,连忙扒出来,咬上一大口,又香又嫩,蹭得满嘴,还有脸蛋上都是黑乎乎的。

相关文章

  • 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早市就在我家楼下,夫一向不喜欢,因为日子太吵很少清静,我却不以为然,反倒喜欢这种喧闹的气氛。况且都是随手可取...

  • 光(青青陌儿原创)

    这样的一缕光 烫着金丝线的脉络 把万倾纤尘 糅进透明的箱囊 仰望你 炽热的身体 五彩斑斓 有浓情与热烈 看得见 分...

  • 艳遇(青青陌儿原创)

    艳遇,是生长在罂粟中的红萼, 有一种滚烫的温度, 和致命的透惑力。 那色彩一定是 鲜红, 流出灼烧的动感和韵律。 ...

  • 民间(青青陌儿原创)

    民间 着一身粗布麻衣 袒胸赤脚 浑黄的江水泥沙 浸泡了古桐色的肌肤 吼出一嗓门低沉粗旷的号子 击打沧桑的节拍 穿越...

  • 小站(青青陌儿原创)

    站,是一处停歇; 站,是一种等待; 站,是一缕期望; 站,是月影浆声里的一豆灯火; 站,是凉风习习中的一树葱郁; ...

  • 呼唤(青青陌儿原创)

    呼唤 ——我与铁岭站有个约会 她也许就是一个站, 就这样一个人很优雅的站立。 但我想要她呼唤许多人, 是书声朗朗的...

  • 素行(青青陌儿原创)

    世事苍茫 一剪繁芜时光 躲在黯淡的角落里 流下泪来 经年的独处 在低温的岁月里 踉跄 让心灵打坐 把生活修成禅的模...

  • 雨(青青陌儿原创)

    娉婷飞雨 冷袖凝香 芳菲轻弄 浅浅伤 柔情烟雨 水墨氤氲 窈然一媚 胭脂香 乱红湿雨 萧瑟笙歌 空阶寥落 相思泪

  • 吴哥窟(青青陌儿原创)

    青石路, 绵延荒芜, 断壁颓垣, 枯树。 巴戎寺, 千年穿越, 光影斑驳, 月渡。 逆光的黄衣僧侣, 孤影驻立。 ...

  • 凉(青青陌儿原创)

    玉露凉 晓月淡 西风骤起 云烟渚, 轻舟寂, 琴音迷离 青梅落, 花香冷, 闲阶风雨 浅墨随, 低眉语, 相思难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早市(青青陌儿原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c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