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高中学费一年才几百,资本办的私校学费是3年10万,某校的事件引发广泛热议。某微博指出,大几百万的学区房才是真的土豪。
资本砸钱,私校挂名校的牌子,再捞更多钱……为啥要挂名校的牌子,因为名校太有名了;为啥有名,因为名校升学率高!
正牌名校的高考一本率这些年几乎年年过九成,迄今培养了7名院士。
而作为一个生源大省,整个名校所在省的一本率前些年在全国却是一直垫底的,直到最近两三年才稍有提高,可见名校对教育资源的垄断程度。
这样的名校有多么抢手可想而知,而名校两个校区都是处在这个省会城市房价最高的地段,名校学区房的价格就更高了。
2017年数据去年,金融城地段的房价早已飙升至三万,每套学区房的价格可想而知。但跟北上广深的学区房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较而言,这个不需要学区房的私立学校,3年10万的学费真的不算啥了。而且有名校的“软装”,私校的一本率也在七成以上,对于买不到或买不起学区房的中产阶级是个可接受的替代选择。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底层是没有资本喊这个话的,富人的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注定不同了。相较于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向富人集中带来的学区房问题,资本开办中小学也不过是教育产业化的怪胎之一。
时间回溯到建国初期,关于私立学校和贵族学校这回事,毛主席就已经发过一次火……
1949年底,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的大门向工农开放。1950年代掀起大规模扫除文盲的全国性热潮,在工农速成中学、各种业余学校、夜校、工农速成学校、政治学校、干部培训学校之中,许多无缘接受教育的成人获得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
但这个时期,作为教育起点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开始产生,其典型为享有某种特quan的干部子弟学校的普遍设置。
当时,一名上海市民鼓起勇气向毛主席反映这个问题,并希望政府能尽快取消这种特quan学校。这不由不引起毛主席深思、警惕、反感,乃至愤怒。这和毛主席对待干部阶层的特殊化的态度是一贯的,他老人家一直在警惕这回事。
在此背景之下,1952年6月14日,就在政务院批准通过《干部子女小学暂行实施办法》月余之际,毛主席做了一份很简短的批示,内容是:
周总理:
(一)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
(二)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请酌办。
短短五十余字,内容很明白,就是希望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废除贵族学校,实现教育公平。毛主席的这份批示直指教育的要害,即教育是否公平,教育是否为人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系列向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下,城乡平均教育水平之间差距有了显著的缩小——1962年城乡升学率差距约为60个百分点,到1970年代末缩减到约15个百分点。在1960年到1965年,父亲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进入大学的几率是父亲为文盲的人的3.6倍;而到了文革期间,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升入大学的几率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影响。
除了城乡差距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差别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真正的教育公平的目的不是去继续强化与合理化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异、创造精英阶层,而是去消除它,让人真正成为全面的人。
上世纪6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是起到了消除三大差距的作用。《人民日报》1967年7月9日文章《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具有重大的意义。”
上山下乡运动也为农村教师队伍带来了充备的力量。随着农村学校数量的高涨,初中、高中老师配备成了一个大问题,多数农村的高中毕业生会把高中教育当作永远离开农村的手段。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力量,一部分知识青年成为了当地的老师,还有到“五七干校”参加学习的干部和大学教师也成为了农村教育的老师。
为了进一步消除三大差距,毛泽东在1958年视察天津大学时,提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的方针。在后来的“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中,也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wg时期,工厂、机关单位和农村普遍有夜校和工人大学,农民的技术学校。当时,各个领域与行业内,都会举办专业技术学校和各种短训班培训班,最典型的职工大学就是上海机床厂的七二一工人大学。
秉持着“从工人中来,到工人中去”的理念,学校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上课堂,当老师。这些措施尝试通过将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来达成教育制度的质的转变,朝着消除阶ji分化的方向努力。
看完毛泽东时代的教育环境,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状况。
众所周知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资源再次向城市聚集。
新世纪实行的撤点并校实际加剧了乡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2001年后,中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进入了快速撤并的高峰期。撤并的点主要在村小和教学点,恰恰是在交通最不便利的地方。一旦上学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而学校的宿舍建设与管理未能跟上,家长往往会让孩子辍学。由于学校离家距离过远,寄宿、租房更增添了农村家庭需要承担的教育负担。
除了政策上变动之外,农村教育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由于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乡村学校陷入了“有能力的教师都走了,没离开的多数都是离不开的”困境,教学质量也越发下降。
2013年,北京985高校新入学的农村考生比例仅为20.8%,北大新生农村生源比例为14.2%。富家子弟上私立、贵族学校或985/211,穷人家孩子上学贵上学难,早早辍学或上技校/三本的情形已然成为现实。在教育资源向城市聚集,和巨大的贫富差距鸿沟难以跨越的背景下,读不起书、因学返贫和花几百万上学的情况形成刺眼的对比。
现在想想,“张华考上北大,李萍进了中专,我当了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曾经我们相信的美好,已经成了现实中莫大的黑色幽默。
此情此景,教人民如何不想念毛主席?如何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备注: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子夜呐喊”,仅供学习和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