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
古者大王处丰、镐(hào)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简单翻译下: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周代文王用仁义感化了异族西戎,使之归顺,文王用仁义统治天下。
徐偃(yǎn)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简单翻译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简单翻译下:因此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
【谈心得】
韩非紧接着讲了两个具体的例子,同样用仁义治国的方法,周文王感化了西戎,使之归顺周朝;徐偃王却因此被楚国所灭。这截然相反的结果,是因为实行仁义治国的环境与条件不同了。
时代变了,环境自然也就不同了,周文王时还处于统一的局面中,中原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徐偃王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根本没有仁义施政的环境与条件。结果反而引发了楚文王的危机感。被楚国所灭。
人们总时习惯于用过去的思想与办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经验主义至上,往往很难将问题解决好,很多时候适得其反,经常把问题越搞越大,这就是脱离了现实环境的空想,结果不言而喻。
曾经的成功之道,并不一定适应于当下的环境,只有合适的土壤才能培育参天大树,忽略现实情况,自以为是的用曾经的成功之道来处理问题,实际上是把自己禁锢在经验主义中,反而成为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中国文化中非常注重变化和顺势而为,古老的《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都在强调“世异则事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事物,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质,也都有各自的社会规则,因此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关键原则!
这也是中华文明高超的自我纠错能力,使得中华文明有了超出其它文明高的自愈能力,中国人自古就不会坚持不合时宜的思想与方法;中国人尤其擅长兼容并包,吸收人类的其它文明成果,这也是传统的儒、道、佛各种文化都能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