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经史合参品通鉴》3

作者: 璞文1 | 来源:发表于2019-08-15 10:11 被阅读16次

司马光先生开篇便这样写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段话说的是天子周威烈王下了一道册命,册封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和韩虔三人为诸侯。

周王朝是以“封建”著称的王朝,“封建”一词的全称应该是“封土建国”。周王朝将天下委托给他的亲人、功臣和前朝遗民。这么一来,周王朝境内就形成了若干个国家,也就是诸侯国;而诸侯也可以在自己领地之内进行再分封,于是诸侯国也被划分为若干小的领地,称为采邑,其统治者称为大夫。大夫是诸侯的家臣,诸侯是周天子的家臣,诸侯对周天子负责,大夫对诸侯负责,而周天子并无权力干涉诸侯国内的大夫,大夫也不用对周天子负责。

春秋末年,三大家族完全掌控了晋国,他们不但不去朝拜觐见国君,反而大肆侵吞晋公室土地,以至于晋公室只剩下小小的三座城池用以立足,财政入不敷出,甚至需要三大家族的接济才能过活。这样的一国之君自然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于是,很快就发生了《资治通鉴》开篇所记载的事件:魏、赵、韩三家要求周天子册封他们为诸侯。魏斯、赵籍和韩虔,他们都是晋国这个诸侯国的大夫,是周天子家臣的家臣。按照传统,周天子不能对家臣的家臣进行册封,而且还是“升级册封”,即从大夫升为诸侯。周威烈王的这种行径,成为历代史家所诟病的对象。而在不久之后,出身于晋国的魏国、赵国和韩国,不念旧情地废掉了他们以前的主君,瓜分了晋国土地,曾经称雄一百五十多年的中原霸主晋国就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聪明的编纂者司马光从这一事件中看出了一个苗头:周王朝要变天。事实也确实如此。当魏、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后,此时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七个大国并立的局面:北方燕国,南方楚国,西方秦国,东方齐国,中间自北而南是赵、魏、韩三国。——没错,这七个国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战国七雄”。所以说,“三家分晋”是无可争议的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线。

在春秋以及之前的西周,中国社会是稳固的,而从三家分晋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充满变动和不确定性:既不是周天子的亲属,也不是周天子的功臣,竟然也能堂而皇之地成为诸侯!显然,与之前靠“资历”说话的时代不同,此时的中国人开始步入一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

实力是这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东西,当一切以实力说话时,以强霸为逻辑时,这世界必将充满动荡。

相关文章

  • 三家分晋--《经史合参品通鉴》3

    司马光先生开篇便这样写道:“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段话说的是天子周威烈王下了一道...

  • 《经史合参品通鉴》1

    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据毛泽东的...

  • 战功卓越---《经史合参品通鉴》24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要侍奉他。自三家分晋后,变法求强的魏文侯亟须用人。此时吴起一战成名,但他不择手段的特点,使文...

  • 母丧不归---《经史合参品通鉴》22

    说起吴起,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曾侍奉过鲁,楚,魏三国国君,甚至写出了能...

  • 伪装的仁义---《经史合参品通鉴》25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薨,魏武侯继位,时人皆以为武侯会提拔吴起为相。但武侯认为,留吴起做西河郡守可防秦军进犯,故任...

  • 阴沟翻了船---《经史合参品通鉴》26

    历史仿佛注定要改写,吴起要是一辈子待在魏国,那么强秦不一定能统一华夏。田文死后,公叔痤任相。公叔谗言武侯:吴起功高...

  • 外行领导内行---《经史合参品通鉴》19

    前面讲了三个魏文侯尊重人才的故事。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创者,在位执政时,擅长发现他人才华,任用贤人,从西边入手攻打秦国...

  • 经史合参

    从根本上讲,经史是绝不可以分的。经是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断代史。我们治史,当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断代的史,才有效果...

  • 经史合参

    道德经是经,满满的正能量。 南渡北归是史,充满了复杂性。 只读经,以为世界上都是正能量。 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我...

  • 如何识别人才---《经史合参品通鉴》21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 李克回答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家分晋--《经史合参品通鉴》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ua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