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翻译之路语言·翻译
圈圈荐书:《翻译的甘苦》

圈圈荐书:《翻译的甘苦》

作者: 很拉风的圈圈 | 来源:发表于2018-10-22 11:02 被阅读38次

    最早识得董乐山先生,是因为在校图书馆淘到了一本《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那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一本纪实性作品,记叙了自己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口吻亲切自然,笔调生动活泼,读起来十分畅快,毫无国外小说翻译成中文的生硬感。

    我特意记住了译者的大名,接着顺藤摸瓜读了他翻译的《1984》。那时候这本政治寓言小说还不像现在那么人尽皆知,我纯粹是因为译者才找来的。

    结果,无论是作者超前的思想,还是译者明白晓畅的文笔,都让我深感震撼。董乐山先生将书中所营造的那种灰暗的、压抑的、令人发疯般窒息的氛围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出来。而上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顺口提一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

    尽管后来有读到文章,指出了董乐山先生译文舛误之处,但是我认为瑕不掩瑜,译文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不能苛责。从整体来看,《1984》大获成功,跟董高超的译笔是分不开的。

    再后来,我机缘巧合,跌跌撞撞进了翻译行业。因为本身缺乏翻译理论的系统学习,所以就特别注意去读翻译名家的译作以及翻译专著,包括思果、余光中、傅雷、庄绎传、张培基等。

    最近断断续续读完了董先生《翻译的甘苦》,一方面印证自己在翻译实践中的某些想法,颇感振奋,一方面则是在前辈的指引下,学习了更多翻译理念与技巧,收获实多。

    昨天写的一篇《一个词的翻译》,便是取材自《翻译的甘苦》。

    这本书主要收录了董乐山先生自身从事翻译行业的体悟心得,洋洋洒洒,信笔写来,不拘体系,谈翻译方法、翻译技巧,谈翻译从业感受,也谈翻译中的趣闻轶事,读起来格外亲切,也极有借鉴意义。

    例如,从《“人文主义”溯源》、《“人文主义”译名溯源》、《译名改革刍议》、《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中,我们能窥见董先生对译文的慎重,治学的严谨。

    而在《翻译的要求——与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谈经验》中,董先生基于翻译实践经验就如何做好文学翻译工作提出了三点:对原文要有透彻的理解;要提高汉语表达能力;要具备各种学科乃至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在翻译技巧方面,董先生以《概念的对等和字面的对等》拈来令人忍俊不禁的例证,说明了翻译工作者处理这一矛盾的重要性。接着又谈到了中英文的形合与意合的区别,主张英到中时,不必拘泥于英语的形合结构(条件状语、时间状语、as从句、方式状语等)。这对于我们解决“欧化”问题,令译文变得流畅可读相当有用。例如:He was a reticent man. When he spoke, he spoke eloquently.就不会译成“他是一个沉默的人。当他说话的时候,他说得很雄辩。”而可以大胆地译为“他平时沉默寡言,但一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

    在《统一与多样》一文中,董先生谈到了“一词一译”、“一词多译”以及“多词一译”的概念与应用,对于我们妥善处理译文具有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还收录了不少董乐山先生在翻译实践或是见闻中的妙思与辨析,例如《马可·波罗与面条》、《凯撒和剖腹生产》、《红灯区的由来》等,读起来大开眼界,正是翻译工作者独得的趣味。而读董乐山先生《翻译的地位》与《叹译事难》两篇,时至今日,我们仍心有戚戚,感同身受,毕竟翻译行业的乱象从过去到现在尚未有大改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圈圈荐书:《翻译的甘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ww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