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室友发了个朋友圈,吐槽《闯入者》遭院线冷落的现状:
坚持支持一部严肃电影的体验是这样的:“你好,这部电影太冷门,我们影院是有可能不放映的,建议您选看别的影片成吗?”“不成,我就想看这部。”“那我们可能不能售票给你,你先站在旁边等待看有没有别人买票,有的话你才能买哦。”看着影院里乌泱泱排着队的人群,太麻木了。心疼好电影。
不过最后的结局是影院经理同意为他一个人放映《闯入者》,临开场前工作人员问他:“这么大影厅一个人看,会怕吗?”他回答:“当然不会,这体验,总好过看烂片吧!”
他很幸运,还能在上午看到此片,面对全城只有10个影院上映此片,而且全部集中在午夜11点以后的惨状,我只能感慨:尼玛,又不是放映《午夜凶铃》,不用这么挑时间吧!
近年来,艺术电影遭院线冷落的事越来越普遍了,怪不得王小帅昨晚发微博说“这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这是艺术电影最坏的时代”。不是没人为文艺电影买单,而是小部分人的利益总是被忽视。记得前年《美姐》上映的时候,我在网上查到附近三公里处一家影院上映此片,当我欣喜感到的时候却被告知今天并无此排片,一天一场,也不能满足。
严肃电影《闯入者》无法闯入大众的视线,那究竟是哪些“电影”闯入了影院呢?
看看这两年过亿票房的电影吧!《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分手大师》,一部比一部烂的有水准。虽说“存在即是合理的”,但也不该是这种无脑商业骗钱电影存在啊!
是观众太傻,还是一部分电影人太聪明?
国内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连吕克·贝松都专为中国市场制作了特供版的3D《超体》。按说我国电影观众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傻,起码《雷锋》上映的时候,能在某些城市实现零票房,就说明我国电影观众还是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为什么一到了关键时刻就掉了链子呢?
现在,一部分电影人的聪明不是体现在提升电影水准上,而是耍一些小手段增加话题,增加曝光量,最后达到增加票房的目的。
电影圈里的水太深,所谓的大片,只是用千篇一律的明星脸和一沓一沓的人民币砸出来的视觉爆米花而已。爆米花吃多了以后,就特别容易让人忘记小葱拌豆腐的简简单单,而且吃太多爆米花的人,患智障的几率是普通人的250倍。
商业电影是资本运作的产物,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部分“精明人”赚的盆满钵满,部分“榆木脑袋”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帝国里的皇帝了。
好的电影进不去影院,好的电影观众也在慢慢逃离影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中国电影市场每年斩获几百亿票房收入的时候,中国的国产电影却进入了一个靠卖傻、卖肉、卖脑残的时代。审美的畸形,不仅仅怪观众,一方面观众的恶趣味培养了电影的恶俗,恶俗的电影影响、滋润着恶趣味的观众,生生不息的循环着。
室友在评论里讨论着自己一个人占一个影厅是不是资源浪费,其实最大的浪费不是好的电影只放给一个人看,而是让无数人为一部糟心的电影集体买单,这种浪费,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更有甚者,还会浪费掉隔夜的饭菜。
电影这件商品离寻常百姓越来越近,但是电影这件艺术品却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打个小广告:
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废话集”
不定期更新个人最新作品
微信号:feihuajizi
一个人的废话,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抒情诗
大家打开手机添加微信号吧,或者直接微信扫一扫关注吧!
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直接可以在里面和我说。
当然,没事约约喝杯咖啡,也是可以滴!
废话集(feihuajizi)
网友评论